别人家的冰雪运动为啥那么强(体坛圆桌)

——世界大冬会面面观(下)

对话人:本报记者  季  芳  郑  轶  李长云  周翰博

2017年02月11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八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架起了我国与冰雪强国的沟通桥梁,中国队选手展现了风采,也在赛场内外收获良多。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进入关键期,我国冰雪运动的对外交往日渐频繁,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在世界冰雪版图中,中国冰雪运动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冰雪强国的“他山之石”又有哪些借鉴价值?

  底蕴深厚

  季芳:世界大冬会像一扇窗,世界各地的人们借此看到了东道主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从竞技层面看,哈萨克斯坦在冰球、雪上项目等优势明显,这与其底蕴深厚的冰雪文化不无关系。阿拉木图的冰雪文化有什么特别之处?

  郑轶:当初阿拉木图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最大的筹码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完善的冰雪设施,但采访本届世界大冬会的这段时间,令人感触最深的却是当地深厚的冰雪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阿拉木图市的市徽就是雪山上的雪豹,当地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历史传统中都有雪橇、滑雪板的身影。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为孩子准备的雪橇。

  李长云:阿拉木图当地的学生几乎人人会滑冰,人人能滑雪。阿拉木图的高校,都有组织学生在春秋两季去麦迪奥高山滑冰场滑冰、在冬季去江布拉克滑雪场滑雪的传统,这两项技能几乎人人必备。虽然除了体育学院,当地其他普通高校并没有专业的冰雪运动队伍和赛事,但参与冰雪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学的学生阿里·法扎比说,秋末冬初的周末,麦迪奥高山滑冰场就像“下饺子”一样,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在尽情享受冰上时光。

  周翰博:在哈萨克斯坦,参与冰雪运动是家庭的传统。爸爸、爷爷往往是男孩子的滑雪启蒙教练,学校里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有自己的滑雪板、雪杖和全套防护装备,冬天的周末跟着家人去滑雪,同学之间也经常自发进行比赛,很多孩子10岁左右就自学了单板和双板。除了滑雪,冰球在当地青少年中也很受欢迎,经常参与冰球的男孩子超过30%,送到专业体育学校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政府支持

  季芳: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国内出现了冰场雪场爆满的现象,说明人们的观念在筹办冬奥会的大背景下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要把体验变成一种习惯,让运动根植于生活,还需要场地、成本等多方面条件的配合。在鼓励民众参与等方面,阿拉木图的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郑轶:阿拉木图的气候、地形非常适于开展冬季运动,滑雪、花样滑冰等项目在当地非常流行,从1950年起,申布拉克冰雪度假村每年都会举办滑雪运动会,时间涵养出独特而醇厚的冰雪底蕴。哈萨克斯坦举办过亚冬会,留下了一批成熟的冰雪场馆和设施,据悉他们还要申办2026年冬奥会,可能还会继续在冰雪项目上加大投入。

  李长云:阿拉木图市区建有许多滑冰场,大部分是免费的。比如中央体育场的滑冰场,除了租冰鞋需要花费约20元,再无其他收费。在大型商场、超市内不仅设有室内冰场,还有面向成人和儿童的各类滑冰培训班,主要有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和冰球3类。每年冬天在市区内的公园、学校等地,还会开设临时的冰雪运动场地,市民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到滑冰的乐趣。

  周翰博:当地政府在冰雪运动的推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年冬季,政府都会根据天气等各方面情况,开设临时冰雪运动场地。而山区的冰雪运动场地,政府也做到了及时维护、保养,今年还对江布拉克滑雪场的公路、缆车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在阿拉木图,参与冰雪运动的花销并不大,商场内冰场的收费在每小时10元左右,室外冰场一般是20到30元不限时,学生、退休人员还有优惠。报一个花滑培训班,每周2次课,一个月300多元。

  专业运作

  季芳: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国际化。引入高水平外籍教练、新建雪场聘请国外专业团队进行技术支持,这些现象并不鲜见,也让我国冰雪运动站上了高起点。不过,随着与冰雪强国的交往日益紧密,中国也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冰雪项目上争取更多话语权,而这又该如何实现?

  郑轶:作为一个仅有1700多万人口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在本届世界大冬会位列奖牌榜第二,不仅在竞技层面展现了实力,在办赛方面也有值得借鉴之处。世界大冬会的一些雪上项目,组委会聘用了专业国外公司,这种开放、共享的“外包”不失为一种思路。国内目前冰雪人才的缺口非常大,每年要花费“天价”购买欧美冰雪设备,国内冰雪市场尚未完全开发,在筹办冬奥会的契机下,冰雪产业应该趁势而为,尽快摆脱“进口依赖症”。

  李长云:中国的冰雪项目要尽快提高整体水平,单单依靠传统优势项目是不够的,必须提早进行战略性规划和布局。像雪车、雪橇等项目在我国刚刚开展,目前整支队伍都在国外训练,直接接受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算是走了一条发展的“捷径”。

  中国队选手参加包括世界大冬会在内的各种国际冰雪赛事,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展示机会,不过要提升中国冰雪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仅做参与者是不够的。需要有更多专业性人才争取更多发声的机会,项目发展方面也需更有底气,而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1日 07 版)

(责编:张帆、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