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杰谈中国马拉松赛发展:首先要明确服务对象
人民网北京5月10日电(张帆)近日,中国田径协会和人民网联合发布“2016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榜单数据显示,2016年在田协注册的比赛多达328场。这样的数据说明了什么?中国的马拉松赛事相较于世界六大满贯马拉松赛处于怎样的发展态势?《中国马拉松·领跑者》出版人谭杰日前做客人民体育时表示,两者之间要区别化比较,中国赛事不缺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300多场的数量其实不多,”谭杰认为,也不宜与国际知名马拉松生硬比较,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有其发展现实,虽然取消了审批,但中国田径协会也有一套组织管理办法。“中国田径协会办的马拉松学院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主要是对(马拉松赛事)组委会做一系列的专业培训。”谭杰介绍到。“我有幸作为其中的讲师,做过媒体传播方面的培训,分享了一些我的所见所闻。”
谭杰表示,他在培训中的观点是,中国的马拉松办赛者一定要分清谁是赛事最大的服务对象。“比如说一个赛事,你最大的收入来源是跑者的话,就是跑者报名费支撑了收入来源的话,那第一服务对象毫无疑问就应该是跑者。”他坦言,中国马拉松赛的现实情况是,最大的收入来源,可能一部分来自赞助商,一部分来自政府,用国外马拉松赛服务跑者的理念全盘移植到中国来,可能是不成立的。“服务赞助商、服务政府,也不意味着不服务跑者。从服务的理念上讲,国内赛事和国外赛事其实差距不大,我们不缺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的质量。重要的是,我们在做比较的时候,要区别比较,而不是生硬的照搬照套。”
谭杰强调说,对于中国马拉松赛组委会来说,如果各方面能力到位的话,跑者、政府、赞助商等是不冲突的,但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盈利模式的马拉松赛是不具可比性的。赛事组委会要明确第一服务对象,不要本末倒置;跑者也不要轻易地吐槽,只有真正地为自己的服务花钱,才有资格真正要求组委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