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办赛 百姓点赞

——透视第十三届全运会改革探索之三

本报记者  季  芳  郑  轶  王继晟

2017年07月14日04: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7月13日,广东队选手何媛在公开女子个人组第七轮比赛中。当日,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象棋决赛公开女子个人组结束第七轮较量,何媛夺得冠军。
  张誉东摄(新华社发)

 

  7月8日,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桥牌项目的120多名运动员、教练和领队来到了离赛场不远的天津西沽公园,这座1958年兴建的“老字号”公园正发生着华丽的蜕变:室内健身房、室外足篮球场、体质测试中心、乒乓球长廊、充气膜游泳馆、健身步道……今年“五一”开始投入使用的天津市红桥区全民健身中心建在公园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我运动,我快乐”的健身乐园。

  以筹办全运会为契机,跳出竞技框架,让民生体育释放崭新活力,嵌入城市的发展与管理,第十三届全运会举办城市天津迈出了“全运惠民”的坚实一步。“这反映出当今体育发展思路的变化,从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关起门来搞赛事,到现在敞开大门、开放心态。”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表示,本届全运会改革尝试以大赛效应带动全民健身的开展,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从中获益。

  圆了普通人的体育梦,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的临近,家住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的吕文霞更加忙碌了,除了照常组织社区的文体活动外,她还经常带领社区的志愿者队伍走上街头,为扮靓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社区做志愿服务已经有20多年,吕文霞一步步创建起晨练队、腰鼓队、合唱队、秧歌队等基层健身组织,把居民的业余文体活动组织得红红火火。如今她又有了一个新身份——第十三届全运会形象大使。“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锻炼身体、追求健康生活的队伍中来。”这是吕文霞的心愿。

  将健康理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中,本届全运会的舞台从竞技场延伸到城市中的每个角落,不只是普通百姓拥有与体育明星同台竞技的机会,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健身活动渗透到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社团、志愿者、社会体育指导员来到了市民身边。

  “过去办全运会是追求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是金牌之争,现在加入了惠民的理念,增强了老百姓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李克敏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运会被赋予更多元的功能,理应成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深化体育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助推器和风向标。

  本届全运会新增设的19个群众比赛项目,圆了普通人的体育梦,也掀起了新一波健身热潮。在柔力球决赛赛场,四川选手刘宝洲、张从蓉凭借自编套路《天边》,夺得了一枚铜牌。对50岁的张从蓉而言,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体育锻炼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健康的身体,更带来乐观的心态,参与全运会的经历将是我未来的美好回忆。”

  以实施“全运惠民”为引领,扎实推进全民健身

  “全运效应”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不仅仅停留在竞技体育层面,这一点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已经有所体现。从制订迎接全运会行动规划到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辽宁全省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了80.69%,建设乡镇健身工程434个,社区健身路径实现了全覆盖。

  而这样积极的改变,也正发生在天津。2016年,以实施“全运惠民”为引领,20项民心体育工程将健身设施铺展到更大范围。两个体育公园、900个健身园、10条登山步道、500个绿色健身站、122个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和拼装式游泳池……一系列组合拳和大动作,让这座城市的体育氛围日渐浓厚。

  在李克敏看来,借助全运会拉动全民健身开展,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比以前大了许多。“今年,我们要新建100个社区内的健身会、健身社团,让基层体育组织真正壮大起来,把健康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

  在西沽公园,功能齐全的科学健身智慧体育指导站已经建成,百姓花1元钱就能做体质测试,并得到运动健康处方。政府资助采购设备,河北工业大学的志愿者在里面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把健身场馆与公益服务相结合,这一探索正准备在全市各区推广,为全民健身加一把火。

  举办全运会只有十几天,但推进全民健身瞄准的是长远。据了解,天津打造城市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布局和规划已酝酿成熟。“未来,天津要着力构建起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成‘15分钟健身圈’,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45%以上……”李克敏说,第十三届全运会的改革给推动全民健身带来了新支点。

  既留下场馆设施资源,也挖掘独特的精神财富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往往给举办地留下丰富的场馆设施资源,这次也不例外。为举办第十三届全运会,天津共计划新建21座体育场馆,其中有一半以上建在了高校校园。天津市体育局基建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姚国伟表示,全运会场馆建设、改造不仅是赛会需要,更多的将在赛后为专业运动队、高校师生及全民健身群众服务。

  本届全运会对于场馆赛后利用的考量,从规划布局阶段就已经渗透其中。“高校自身及周边都有体育场馆的使用需求,建设时会综合考虑高校本身的规模和需求以及功能布局,全运会后,这些场馆可以为学校所用,并对社区开放,实现利用率最大化。”李克敏说。

  除了场馆设施赛后利用,主办城市更看重全运会独特的“精神财富”。全运会举办前夕,“我要上全运,健康中国人”的活动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武术选拔赛场,各个协会的武术爱好者彼此切磋、兴奋不已。“这样的活动是对普通人追求体育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一位现场观众如此感慨。

  走过58年历史的全运会,唯有深入挖掘体育文化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据了解,天津已打算在全运会后推出“体育文化精品工程”,推出纪录片、展览等一系列汇聚全运亮点特色、讲述天津体育故事的文化作品,让赛事留下的精神财富得以保存。

  “体育是激励人们追求健康、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力量,不能只在赛事期间热闹一阵,更要注重体育核心精神的传承,不断为城市注入正能量。”李克敏充满信心,第十三届全运会留下的财富将超出竞技范畴,比想象的更多。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4日 15 版)

 

(责编:崔东、张帆)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