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乒乓球 不一样的追求
8月28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备受瞩目的乒乓球项目在天津武清体育中心体育馆开拍。马龙、张继科、丁宁、刘诗雯等奥运冠军现身赛场,为在“难度远胜于国际大赛”的全运会上取得佳绩正全力以赴。
4天后,距离武清50公里之外的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馆,也响起了清脆的“乒乓”声。这里正在进行全运会乒乓球项目群众组较量,另一种“玩法”的乒乓球。
是热爱更是生活
相比于全运会专业组乒乓球比赛,群众组更强调参与、快乐和享受。按照本次比赛竞赛规则,团体赛各队需要选派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各一名运动员参赛,获得团体参赛资格的球员自动获得个人赛参赛机会,共决出包括男女团体、四个年龄组别男女单打在内的共10块金牌。
“这种赛制是在总结过去多年全国业余乒乓球比赛基础上确定的,最大限度体现一地乒乓球项目的整体水平。”本次比赛组委会负责人刘燕彬介绍说。
参赛运动员表示,这种赛制十分新鲜,过去大都是和自己的同龄人组队、参赛,这次则可以和不同年龄层次的选手并肩作战。河北省黄队的孟子琪表示,大家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球场上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球场下则相互帮助、相互关心。
获得女团亚军的江苏中利集团女队袖口上印着“爱乒乓”的标志,这也是所有来津参加本次比赛运动员的心声。“能获得好成绩当然好,但最重要的是参加比赛,尤其是全运会这样的大赛,能登上全运会赛场,之前我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北京市乒协男子一队67岁的老将黄建疆如是说,以打法变化多、怪异著称的他有“黄老邪”的绰号,原本是全运会乒乓球群众组冠军的有力争夺者之一,但在男团比赛中,北京队输给了广东队,男单比赛中,他更是首轮就爆冷出局。尽管成绩不佳,但每每说起乒乓球,“黄老邪”还是笑得像个孩子。
热爱之外,对于不少参赛运动员来说,乒乓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次代表广东女一队参赛的李宇星是广州体院乒乓球专业的副教授,看台上,年过八旬的父亲李多为女儿卖力呐喊,年轻的时候,李多也打过乒乓球,正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李宇星才选择以乒乓球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李宇星说,自己10岁的女儿李可盈也打球,乒乓球已经成为李家三代割舍不断的情缘。
改革激发活力
为了全面贯彻本届全运会“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乒乓球比赛增设了群众组,而乒乓球项目群众组的开打,更是让这项在民间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无论是之前南、北两站预选赛,还是在天津进行的决赛,都引发了各地的观赛热潮,这次设在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馆的决赛比赛很多场次都是“一票难求”,4000多人的体育馆被坐得满满当当。记者在球场偶遇了一对从山东来津旅游的老夫妇,两人都是乒乓球爱好者,听说有比赛就来了,还在领票处排了半天队才拿到了赠票。
对于不少参赛运动员来说,全运会让他们享受到了专业运动员的待遇。陕西省禧福祥西凤酒队教练王琳说:“为了备战本次比赛,全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训,还从省队聘请了专业教练,两个月练下来,不但球员们不球技进步了,身体素质也提高了,两个月大强度训练都没有受伤。”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乒乓球群众组入全运,也吸引了赞助商的关注:除了长期赞助上海业余乒乓球俱乐部的上海菁英航运经济有限公司、携手陕西业余乒乓球俱乐部的禧福祥之外,不少参赛球队都拥有冠名。这在过去的业余乒乓球比赛赛场,是绝少看到的。
刘燕彬说:“群众乒乓球进入全运会是一个新的开端,期望成为一种常态固定下来,以全运会为杠杆撬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促进赛事、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乒乓文化闪耀光彩
张继科参加世界杯时的球鞋、上世纪80年代广泛运用于业余乒乓球爱好者之间的流星牌球拍……走进球场之前,中国民航大学的观众席通道满满都是乒乓球文化元素。
据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雷军介绍,今年乒羽中心推出了主题为“文化自信 国球展示”的乒乓球文化系列巡展活动,已经从四月开始走进了全国多个城市,利用珍贵的乒乓球实物、文字、图片、视频以及现场互动手段展示乒乓球项目的魅力。“乒乓球在中国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展示我国深厚体育文化与精神传承的标志。”雷军说。
9月3日团体比赛颁奖之前,组委会还安排有“北球王”之称的张学友为参与本次乒乓球群众比赛主题征文活动的获奖选手颁奖。在业余比赛过程中组成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全运会赛场,这些好的经验、做法也得到了延续。
雷军表示,改革是本届全运会的主题,增设乒乓球项目群众组是为了让更多普通体育爱好者获得参与感、满足感、获得感,而深挖乒乓球文化元素,则是让乒乓球的开展更有深度、更有生命力。希望通过种种尝试,为我国乒乓球事业发展、体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