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众自发到政府主导,再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中国武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第十三届全运会举办地天津是武术名家霍元甲的故乡,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亮眼标签,在全运会赛场上武术项目应有一席之地。围绕着中国武术的推广和提高,至少有三个时间节点值得关注。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少林寺》《霍元甲》等武侠影视剧的热播,社会掀起一股习武热潮。在体育设施匮乏的时代,武术成为老百姓简便易行的健身方式。国际交流开始增多,逐渐走出国门的中国武术,超越强身健体的体育范畴,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以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围绕“武术入奥”,中国武术协会等相关部门付出不少努力。武术段位制推广;“派出去、请进来”,向外国武术爱好者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大家形成共识:过去中国一家独大,对武术的发展没有好处。此次全运会赛场,非洲5个国家的19名习武爱好者专程到现场观看比赛。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审批全面取消,武术项目同样得到资本的青睐,尤其是以散打为基础的搏击类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以后,武术项目推广不再是体育部门一家之事,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武术在大众视野中得到更精彩的呈现。
从民众自发到政府主导,再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中国武术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新时期,如何引导民众健康、正确认识武术,依然值得从业者重视。或许没人再说“武术就是打架”,但套路和散打、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能搞清楚区别和联系的人应该不多。全运会散打男子90公斤级比赛,陕西选手许家恒只用2秒钟就KO(击倒)对手获得冠军,“我只低头看一下朋友圈,比赛就完了”“这么快?退票”等评论的背后,说明人们对武术的理解还有待加深,项目普及仍大有可为。
相似的发展路径,柔道、跆拳道等其他国家的类似项目也曾经历过。虽说全运会是竞技场,但也是项目展示和宣传的舞台,愿中国武术有新的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08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