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运会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强化创新

金牌榜单没了 群众项目有了

郑  伟

2017年09月26日04: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全运会58年的发展轨迹中,天津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坐标。这个中国近代体育发源地,曾创造许多个“第一次”,而第十三届全运会大刀阔斧的改革,又创造了全运会历史上新的奇迹。

  一个“变”字,串联起开幕后13天的全运赛事,更投射到整个全运周期的办赛之中。许多人发现,固守多年的老传统、老印象被一一打破,新特点、新风尚成了本届全运会的主旋律。依托体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敞开大门的全运会迸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力。

  “改革措施使全运会既起到引领全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龙头作用,又成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了综合性运动会的多元价值和综合功能。”第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如此阐释全运会的新定位。

  本届全运会圆满闭幕之际,我们回望赛场内外发生的“不一样”,进一步厘清全运会转型发展的脉络与趋势,从这里再次激情出发。

  金牌榜退出全运舞台

  镜头:4年前的第十二届全运会,山东代表团力压辽宁代表团蝉联金牌榜第一,这是东道主首次未能坐上头把交椅。4年后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东道主再无“争第一”的压力。从本届全运会开始,全面取消全运会奥运金牌积分,不设金牌榜、奖牌榜,只公布比赛成绩榜,各地之间的总体排名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全国竞技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全运会以往出现的争议纠纷、赛风赛纪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唯金牌论”的痼疾。一些省份为了在奖牌榜取得好成绩挖空心思,催生出一系列违背体育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怪现象”。彻底取消金牌榜、奖牌榜,意在摒弃“金牌至上”的观念,从评价指标上引导正确体育价值观,让全运会回归体育初心。

  竞技体育的价值不只在于金牌。取消奖牌榜的全运赛场,运动员们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斗志没有改变,而卸掉争排名的心理包袱,更多人为了梦想、为了热爱而战。浙江游泳名将孙杨此次参加了7个项目,尽管他的实力在国内赛场一骑绝尘,但每一场比赛都全力以赴。正如他所言,“拿不拿金牌是其次,我就想磨炼自己,看看极限在哪里,争取让自己的游泳生涯不断延长”。

  淡化“数字崇拜”,遏制功利化的赛绩冲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地方体育部门“重竞体,轻群体”的工作方向。全运会群众比赛羽毛球决赛赛场,几乎每一天都有各省市区体育局局长来带队观赛,从紧盯金牌数到关注不在竞技体育序列的群众选手,呈现可喜的变化。“没有全民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就是沙上筑塔,全运会让我们看到群众体育蕴藏的无限潜力。”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李泽深有感触。

  民间高手盘活竞技场

  镜头:在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馆,全运会乒乓球群众比赛激战正酣。球台前,广东女队的李宇星挥拍奋战;看台上,年过八旬的父亲李多为女儿卖力呐喊。年轻时,李多也打乒乓球,受他影响,女儿爱上了这项运动。如今,李宇星10岁的女儿李可盈也在打球,乒乓球已成为李家三代的一种生活方式。

  从1997年开始,全运会设项开始与奥运会看齐,仅保留武术、棒垒球等极少数非奥项目,虽然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在运行过程中,局限于体育系统内部“自娱自乐”等弊端日渐凸显。近年来,“全民全运”呼声日隆,终于在本届全运会迈出全面改革的步伐。

  19个大项、126个小项的群众项目首次跻身全运会,近8000名业余选手参加决赛阶段比赛,直接参加海选和各种选拔的民间运动员超过千万人,本届全运会不设参赛门槛,体育爱好者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和规模,站在中国体育最高舞台的中央。连“广场舞”都跳上了全运会,接地气、通人气,改变了全运会精英体育的印象。

  从赛场设置到颁奖仪式,全运会让群众选手享受到专业运动员的待遇。不同地方、年龄和职业的选手,在全运大家庭里交流切磋、共享运动快乐。许多人感慨:“走上全运会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普通人参与,也能引发观赛热潮。以乒乓球群众组决赛为例,很多场地“一票难求”,4000多人的体育馆被坐得满满当当。比赛组委会负责人刘燕彬表示,希望群众项目进入全运会成为一种常态固定下来,鼓励更多人参与,促进赛事、产业协调发展。

  跨单位组队实力抢镜

  镜头:“在即将告别赛场的最后一战,这枚金牌弥补了我的遗憾。”全运会场地自行车团体追逐赛后,山东名将姜帆泪流满面。作为全运会“三朝元老”,她在上届全运会经历了职业生涯的低谷,此后一度想过退役。因为跨省组队的政策,让她有机会重新站上赛场,率领鲁晋津联队夺冠。

  丁宁与刘诗雯并肩出战乒乓球女双,苏炳添、谢振业、张培萌等组成“接力天团”……这样的“神奇组合”,源自本届全运会一项打破地域藩篱的改革——在游泳、田径、赛艇、乒乓球等10个大项、49个小项上实施跨单位组队的参赛政策,鼓励各省市在技战术配合类项目上合作组队参赛。

  从实际比赛看,“跨省组队”显示出强大实力,成为全运赛场一大亮点。全运会首个比赛日,赛艇项目的5枚金牌全部被“跨省组队”包揽,双人跳水、游泳接力等项目也频现“跨省金牌组合”。山东自行车队教练王象彬表示:“以往的全运会都是各自为战,允许跨单位组队极大调动了各省市运动队合作的积极性,在技术、科研、训练恢复等方面相互交流,不仅有利于项目的今后发展,比赛激烈也会吸引更多观众,形成共赢局面。”

  跨单位组队的改革效果明显,将为备战东京奥运会蓄力。中国自行车协会主席沈金康认为,一些分散在各省市的优秀运动员通过强强联合,可以视作出现多支国家队水平的队伍,他们之间的对抗,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竞技水平的再度提高,提前建立奥运会备战周期的雏形。

  跨界跨项选才引关注

  镜头:15岁的穆芃从小爱游泳,盼着像偶像孙杨一样登上世界大赛,在全运会游泳少年组比赛,他带着梦想跃入泳池。而像他这样的游泳小将有400多人,在这次比赛中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实力。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下一步将打造针对青少年的系列赛事和“精英计划”,不漏掉一个天才运动员。

  挖掘、选拔人才一直是全运会承载的任务,本届全运会增设田径、游泳青少年组比赛以及轮滑冰球等项目,同时增设跑跳、骑跑等10个全能小项比赛,力图打通职业体育、专业体育与业余体育的人才通道。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各地跨界跨项选才的积极性正日益被调动起来,补齐项目短板、选拔奥运会适龄人才的“大合唱”正在形成。

  在全运会马术运动员游跑两项全能比赛中,马术运动员郑文杰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备战,就获得了男子全能冠军,显示出不俗的身体素质和训练能力。观战的国家体育总局自剑中心副主任许海峰表示,首次设立这个项目将为现代五项选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挑选符合成绩条件的运动员,再通过专业训练帮助他们提高,从而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水平。

  不止如此,首次邀请高水平华人华侨运动员参赛、增设男子足球城市组比赛等改革,无不是打破专业与业余、国际和国内的界限,充分发挥全运会的杠杆作用,成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有益尝试。

  教练员登台彰显温情

  镜头:面对摄影记者的闪光灯,47岁的徐国义尝试把金牌含在了嘴里,看着身边的弟子徐嘉余,笑着说“金牌是甜的”。从事游泳事业多年,徐国义记不清旁观了多少次这样的时刻,而作为教练员登上冠军领奖台,这是第一次。“运动员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们教练也是一样,所有的苦最终换成了金牌。”

  观看本届全运会的人,或许都有同样的感动:一个个“幕后英雄”与自己培养的弟子共同站上领奖台,分享胜利的喜悦和荣光。他们的面孔,很多是陌生的;他们的表情,面对镜头还有点紧张;但他们为中国体育事业付出的心血与辛劳,值得最热烈的掌声与敬意。

  为获奖运动员的主管教练员颁发奖牌,让他们首次走到台前,这一激励政策获得了业内外的一致点赞。“荣誉不仅是属于我的,也是属于我们教练的。”浙江队游泳名将傅园慧的话代表了运动员的心声。很多教练第一次体验这种荣誉时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改革是对教练员最好的认可,将激励我们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浙江游泳队教练朱志根说。

  55岁的北京射击队教练王晓,当运动员时的最好成绩是全国锦标赛亚军,如今与爱徒一起登上冠军领奖台,没有金牌的遗憾得到最好的弥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无数教练在一线的坚守与付出,像徐国义哪怕刚从重病手术中恢复,都会第一时间重返训练岗位。让默默奉献的好教练在更大范围内为公众知晓,把体坛正能量传递出去,将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26日 22 版)

(责编:冯人綦、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