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入考”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动力几何?
编者按: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纲要》详细列出了我国未来体育建设的五大任务和九大工程,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规划了路线图。近期,人民网体育部开设《“体育强国”大家谈》栏目,对标《纲要》中提出的明确目标和任务,邀请各相关行业官员、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等,结合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纲要》进行剖析和解读。“少年强中国强”系列圆桌是“体育强国”大家谈的专题论坛之一。
人民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杨磊) “强基计划”36所高校将体育作为招生标准对青少年体育发展是否具有引领作用?体育加入高考是否可行?如何考察学生综合的运动能力?近日,在人民网体育部主办的“少年强中国强”系列圆桌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建围绕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疏解之道展开讨论。
高等教育人才选拔加入体育测试还需全面考虑
今年,“强基计划”36所高校在招生简章中加入了体育测试的内容,与此同时,在今年两会上,部分委员联名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赋予体育与语文数学同等权重。无论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在中国高等教育人才选拔中加入体育测试,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目前,我国小学、中学、高中学生体质总体向好,但是大学生体质越来越差,所以高考改革是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吴键认为,目前“强基计划”36所高校将体育加入招生标准,虽然测试标准偏低,但是体现了务实的精神,“我希望能够逐步将体育加入高考,这能释放健康第一的信号,人才培养不能再文弱之风盛行了,要身体文化两方面都有。”
杨扬委员则表示:“我个人觉得,在高考中加入体育,可能要照顾到各种特殊群体,高考作为中国人才选拔相对公平的制度,我们也不希望因为体育让它变得不公平。如果体育考试内容不能照顾到所有孩子,就是一种不公平。能不能考虑把所有孩子的体育特长都能够纳入进来。”
薛原对杨扬委员的观点表示了认可,他表示考试不能完整反应体育的价值,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体育考试会让孩子窄化对体育的认识,进而产生抵触心理。“真正能够改变现行教育体系里对于应试的过分偏重,可能是更大的挑战。”所以,薛原认为,以考试作为“指挥棒”指挥青少年体育要慎重考虑。“我感觉,把体育纳入高考也凸显了对体育的重视。但如果把体育作为一门考试纳入到评价体系,从长远来看,又变成某种程度上的应试了。我们希望体育能够进入孩子生活,成为一生受益的内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考试能不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可能还要更全面的考虑。”
校园体育考或不考 嘉宾各抒己见
薛原认为,要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首先要认清体育的价值。“体育首先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乐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相对于其他的课程来说,可能体育对于孩子天性释放有独特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品质,这些都是体育特别重要的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出发,我们要构建体育教育、体育赛事、体育文化的体系,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一种方式。行胜于言,知行合一,体育的价值大家都有共识,但是怎么一步一步落实。原来更多是单方面地依靠校园,现在看这是需要各方形成合力的系统化工程。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能够形成一致的步调,落到实处的时候要拿出真正带有指向标意义的做法,可能才能把青少年体育真正向前推进。”
杨扬委员表示,未来是否可以将孩子的社会体育和校园体育成绩打通,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她说:“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果我的小孩在游泳比赛里拿到成绩,虽然不在学校考试项目里,能不能分数互通。如何能够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让各种运动能够蓬勃发展。如何能够把体育专业体系、评价体系和校内成绩互通、互认,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的选择更多,能够感觉运动更有趣。比如我自己,让我去跑步,我很痛苦,让我滑冰,我就觉得很快乐。”
“就现阶段而言,考比不考好。今天考是为了明天不考。”吴键认为,目前孩子的体质太差,考试对青少年体育是一种推动。“我认为,如果要考就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解决必要性、公平性问题,主要是考试制度的设计;第二是解决全面性和适应性问题;第三步,解决科学性和系统问题,各种体育技能能够融合进来。等社会文化追求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再去追求运动成为青少年生活方式。如果我们的孩子形成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健康中国就好实现了。”
杨扬委员补充到:“我们的体育总体来说处在发展初期,我们之所以重视学校体育,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整体发展的重视。我希望学校体育让孩子感受到的第一步就是乐趣,而不是考试。我们要有这样一根弦在脑海里,要有紧迫感,不要让几代孩子错过了运动是快乐的感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