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

世界杯成了“歐洲杯” 南美足球為何整體凋落

王小娟 實習生 郝振博
2018年07月09日08:27 | 來源:大河報
小字號
原標題:美洲悲

隨著巴西和烏拉圭雙雙出局,本屆世界杯的四強全部是歐洲球隊,這意味著自2006年以來,世界杯四強首次全部被歐洲球隊佔據。世界杯為何成了“歐洲杯”?不論球迷們如何吐槽,大家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現實是,南美足球整體凋落,看得見的是球員和教練人才斷檔﹔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南美足球的根基——青訓和聯賽體系千瘡百孔。阿根廷、巴西作為足球世界裡曾經的王者,王冠早已搖搖欲墜。

南美足球的衰早就開始了

上世紀90年代末之前,國際足壇一直是南美、歐洲分庭抗禮的局面。歐洲五大聯賽與巴西、阿根廷等國聯賽,歐洲杯與美洲杯,歐洲冠軍杯與南美解放者杯等洲際大賽,在名氣、水平和影響力上,基本是並駕齊驅的。代表南美角逐世界杯桂冠的巴西、阿根廷等勁旅,隊內大部分隊員都來自本國或南美其他大聯賽,風格上與歐洲球隊差異明顯。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南美足球就漸漸呈現出頹勢,如果你不信,咱就用事實說話,請看——

1998年世界杯,法國奪冠,亞軍巴西,然后克羅地亞、荷蘭﹔

2002年世界杯,巴西奪冠,亞軍德國,然后土耳其、韓國﹔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奪冠,亞軍法國,然后德國、葡萄牙﹔

2010年世界杯,西班牙奪冠,亞軍荷蘭,然后德國、烏拉圭﹔

2014年世界杯,德國奪冠,亞軍阿根廷,然后荷蘭、巴西﹔

2018年世界杯,南美球隊無一進四強……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從1998年的法國世界杯開始,南美足球已經無法和歐洲抗衡了,歐洲共奪得4冠,南美隻有1冠﹔四強也落后很多,6屆世界杯24個四強席位,南美隻拿了5個,平均一屆拿不到1個……

南美足球的“根”沒有了

20多年前的阿根廷和巴西,是貨真價實的足球王國。有人曾感嘆:他們把旅歐球員組成一個隊,再從國內聯賽選拔一個隊,這兩個隊同時參加世界杯,論實力完全可能把冠亞軍一塊拿走。遺憾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足壇格局由歐洲、南美兩極向歐洲單極的變遷,南美足球的發展遭遇了逆轉和異化,歐洲和本土人才兩翼齊飛的生態平衡被徹底打破,從此墜入下行通道。

要知道,在南美足球最繁榮時,南美球員往往要在自己的聯賽和世俱杯乃至世界杯上大出風頭之后,才會去歐洲賺錢。濟科、蘇格拉底、法爾考等巴西巨星,就是1982年世界杯后登陸歐洲的﹔阿根廷球王馬拉多納1986年世界杯一舉成名后加盟那不勒斯,並把這支此前處於意甲中下游的隊伍帶上了聯賽冠軍寶座。

后來,隨著歐洲職業聯賽日趨發達,其市場化規則規范、運作成熟,與南美聯賽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歐洲豪門不再滿足於以巴西為主的南美球員成名后才到歐洲踢球的模式,開始通過選才機制的前置,全面滲透到巴西、阿根廷等南美足球人才富礦的基礎層面,發掘未來之星。梅西即是不滿10歲便被巴薩球探相中,加入拉瑪西亞青訓營。大批青年才俊在尚未晉升一線隊,或剛在一線隊嶄露頭角之時,就成了歐洲俱樂部的獵物。

如此一來,南美特別是阿根廷、巴西的足球生存鏈條,就從過去“打好國際大賽俱樂部揚名——球員出名赴歐踢球——用轉會收入培養新一代球員——再打好國際大賽……”這樣的良性循環,變異為“尋找有潛質球員——賣到歐洲賺錢——再尋找有潛質球員——再賣到歐洲賺錢……”這樣的惡性循環。新的生存鏈條裡,俱樂部和國際大賽這兩大關鍵環節被省略掉了,曾經是全球最成功的青訓體系也變得急功近利,眾多有前途但短期內難以成才、不易被歐洲俱樂部選中的青少年球員,遭到無情舍棄。

南美足球想翻身?難!

在過去20多年裡,巴西球員轉會國外已經為這個國家獲得了超過20億美元的收入,其中約有60%的球員去了歐洲,因為歐洲擁有世界上頂級足球俱樂部,那裡有廣闊的舞台幫助球員成為萬眾矚目的天皇巨星。

在這種背景下,南美的球員越來越成為足球界裡的“勞務輸出”方,因此南美地區只是擁有足球產業鏈的上游產業,並沒有自己的品牌終端,在以資本為導向的足球世界中,巴西、阿根廷為代表的南美諸國只是為歐洲俱樂部所下的訂單來提供產品,這就直接導致了阿根廷在前場的球星過分擁擠,而后場缺乏明星球員壓陣,因為歐洲人並不需要阿根廷的中后場球員,在他們的戰術板中更加青睞阿根廷的前場球員。

人才大量流失的南美各國聯賽,競技水平和影響力劇降,球市低迷,贊助商也越來越嫌棄。名宿濟科曾指出,南美足球要重新崛起,必須想辦法把最優秀的球員留在國內踢球。這話說著容易,做起來何其之難!要改變南美與歐洲足壇的失衡局面,要觸動那些在新的生存鏈條上勢力強大盤根錯節的既得利益者,在當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客氣地說,在未來的世界足球版圖中,南美足球的話語權隻會越來越小。

當時代拋棄你時,連聲再見都不會說。

(責編:歐興榮、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