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首位冬奧會冠軍,到如今是國際奧委會委員,楊揚還經營著黑龍江和上海的兩塊冰場。從一名運動員再到發展冰雪事業,毫不夸張地說楊揚的轉型其實非常成功。對於中國的冰雪事業發展,楊揚一直認為,“中國的體育離不開中國社會的發展,自己很幸運地經歷和見証了這一段發展時期”。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金牌榜躍居第一,標志著中國競技體育達到了頂峰。“但是比賽結束之后,體育定位一下子模糊了,體育界也覺得迷茫,社會上充斥著質疑聲。”楊揚說,這也恰巧說明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的定位也要與時俱進。
“這次申辦冬奧會,無論是申辦理念,還是冰雪運動的開展都符合當下中國社會發展對體育的需求。”“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借船出海’,通過冬奧會的申辦成功得到進一步發展,這也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我相信隨著足協改革,冬季運動項目也會隨之逐步改革發展,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更多人參與這項運動,把專業知識進行普及。”
2013年6月24日,楊揚創辦的飛揚冰上運動中心在三林體育中心正式啟動,它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滑冰場。眾所周知,冰場的投入成本非常大,尤其是在夏季炎熱的上海。
“其他專業冰雪運動場館都是國家投入,不用考慮成本問題,”所以楊揚從一開始就要考慮開源節流。飛揚冰上運動中心至今成立已有兩年多時間,如何控制成本,並提供項目服務,都是楊揚要考慮的問題。目前國內很多冰雪運動場館閑置得比較多,或者被用於其他用途,“如何將其有效利用,回饋社會,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摸索的事情。”
“說實話,飛揚中心成立之初,我不是很有信心。尤其是去年夏天,一個暑假就消耗60余萬元電費,還要加上50多人維護團隊的人工支出。”作為一名專業人士,楊揚深知冬季運動場館運營的不易,經過兩年多的“摸爬滾打”,“我們開始提供派對,引進賽事,拉廣告,盡可能一分一厘地賺錢,盡量讓冰場存活下來。”
“我們的定位是專業培訓、專業管理、專業服務,我們一直在朝這個目標努力,”楊揚說。但專業的背后,依然是一份熱心公益、回報社會、推動青少年冰上運動發展的拳拳之心。暑期各種商業冰場的價格扶搖直上,而飛揚中心每天上午憑借學生証可以實現半價,到了晚上7點以后就為社區服務,“以保証公益性”。
“其實我是一個算不清楚賬的人,到現在都不太會用計算器,”楊揚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做到將專業性與公益性達到平衡。
今年3月,飛揚中心成為國內首個全方位進入校園的冰上運動場館。每學期有2000多個孩子到這裡上體育課,每周16堂課。“要想培養冰雪運動人才,至少要先讓孩子們走上冰場,從熟悉這類運動開始,”楊揚說。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滑冰協會就提出過“北冰南展”的構想:“希望在南方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通過建造冰場及專業的滑冰隊伍,來實現南北方冰上運動的共同發展。”
但是在過去,南方很多地區只是以全運會為目標,從外地引進運動員,而等全運會結束后,運動員們也就地解散,“沒有一個根”。
上海作為“北冰南展”的重鎮,“給我感覺是一個開放強度和規劃意識都很強的城市。現在我們正在為上海市組建短道速滑隊和冰球隊,同時還要考慮本地區冰雪運動員的長期培養。”據楊揚介紹,現在飛揚中心在學校的學員有五六百人,加上社會化的學員們,“他們都是明日之星”。
“目前上海的冰球隊都是各地引進來的,但我相信下一個周期,基本上都會是上海籍的運動員,”楊揚對此充滿了信心,“培養冬季項目運動員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不要為了比賽就單純引進人才,而不考慮后續培養。”
之前總有人告訴楊揚“上海沒有人滑冰,去了會不會有困難。”可是上海這座城市無論在冰雪運動的接受度還是運動員后續的培養方面都讓她驚喜連連,“我很感謝上海這座城市。”
“隻要我們教學嚴格,培養人才到一定基數,一定會出來優秀的運動員,我相信我的團隊,”楊揚說。
如今江蘇、浙江等南方省市代表都會來飛揚中心調研,“其實南方城市不是怕建不起來,而是擔心運營不了,更重要的是沒有一種長遠的規劃。”
最近幾年,短道速滑世界杯、花樣滑冰世錦賽等國際一流冰上項目賽事紛紛在上海舉行,上海這座難見自然冰雪的國際大都市已經擁有11塊大大小小的冰場,帶動了冬季項目的升溫。“現在越來越多的賽事贊助商反而更喜歡將比賽放到上海,普通市民因為覺得新鮮而對冰上比賽很感興趣,並最終參與進來。今年的花滑世錦賽,容納1.5萬人的場館座無虛席,”上海體育局局長黃永平說。
在索契冬奧會期間的申奧推介會上,北京張家口2022年冬奧會申辦委員會的官員就曾以上海為例,証明“北冰南展”在南方城市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作為一名前奧運冠軍,楊揚正是這個過程的親歷者、見証者和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