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觀瀾

讓馬拉鬆跑出“中國神採”

——引領馬拉鬆健康發展的思考之三

薛 原

2016年06月22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馬拉鬆所包含的不僅是跑步本身,更是從生活方式到生活態度的重新描摹,是經濟發展、生活富足之后人們對強健身體和心靈的自然向往

馬拉鬆在中國以令人目眩的加速度發展到今天,已經超越了體育的范疇,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從城市營銷的宏大敘事,到個體價值的自我追求,馬拉鬆所激活的場景已深深嵌入日常生活。探討馬拉鬆健康發展的戰略與模式,乃至探討馬拉鬆的興盛為中國體育的轉型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啟示,都極具現實意義。

馬拉鬆所包含的不僅是跑步本身,更是從生活方式到生活態度的重新描摹,是經濟發展、生活富足之后人們對強健身體和心靈的自然向往。這種內生的驅動力,決定著馬拉鬆運動在中國必然會走出與以往不同的發展模式。

正因為如此,為什麼辦馬拉鬆,怎麼辦馬拉鬆,也從未像今天這樣激起人們的關注與實踐。在這個多彩的時代,用多元化的視角去觀察馬拉鬆的成長,用“工匠精神”去經營每一場馬拉鬆,塑造每一個馬拉鬆賽事獨有的氣質與靈魂,實際上意味著,去努力爭取跑者的認可是一條“最佳賽道”。

既然“以跑者為中心”,那麼不論是全馬、半馬、10公裡賽事、百公裡賽事,都會找到對應的人群。再延展開來,無論白天夜晚、城市鄉村,不同人群、各具特色的馬拉鬆賽事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方天地。前提是隻要真正抓住跑者的需求,就能讓奔跑的腳步更踏實、更有力、更出彩。

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我們往往不缺做大做多的決心和能力,但缺乏做深做細的心思和功夫。馬拉鬆賽事的發展,正需要深與細的呵護。奔跑的目標不能僅以數字為導向,更要著力規避那種盲目追求賽事數字增長,從而導致品質下降的粗放式發展。

由此也應領悟,辦賽不是以“大、全、多”為唯一標准,便捷、小型、分眾、多樣,也許更符合馬拉鬆運動在國內發展的潮流,更符合人們參與體育運動、豐富生活品質的需求。

馬拉鬆的熱潮還帶來另一重啟示:一項運動的推廣發展,最終將加厚體育文化在社會層面的浸潤。而這樣的浸潤,又不見得一定要用馬拉鬆的形式去表達。輕鬆如健步走,同樣擁有眾多參與者。大眾多元多樣的需求,正可以呼應不同形式的體育運動,關鍵是——動起來。

已從遠方跑入生活的馬拉鬆,正在經歷從量的增長到質的嬗變的關鍵階段。這一條漫長的賽道上,把握以人為本的理念,努力降低試錯成本,正在成為健康發展的共識。更廣的視角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進程中,馬拉鬆運動既是一個縮影,也堪稱前行的標杆。當馬拉鬆的故事由越來越多的個體生動闡釋,萬千參與者共同勾勒並引領的“中國面孔”,也必定會神採飛揚。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2日 23 版)

相關閱讀:

 

(責編:張帆、崔東)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