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體測的意義不在於給球員“飯碗”設置障礙,而是體現對抓球員體能和基本功的態度
CBA(中國男籃職業聯賽)籃球隊伍集中測試正在進行,還是原來的項目,引來同樣的爭議。特別是遼寧隊隊員李曉旭在體測中嚴重受傷,新賽季出場受到影響,讓CBA體測的合理性更受質疑。
質疑主要集中在“一刀切”和“開倒車”兩個方面。球員場上位置不同,對身高、體重、力量、投籃等技術要求也不一樣,怎能簡單地用一個標准來評價球員是否合格?“奧尼爾來了也不見得會通過吧?”另一方面,CBA聯賽已經是職業聯賽,球員如果能與俱樂部簽約說明他符合工作要求,為什麼還要籃協來多此一舉呢,這是不是有用行政手段過度干預市場的嫌疑?
贊成者則主張,測試項目針對外線后衛和內線大個子作了區分,合格標准不是唯一,而且像折返跑、投籃等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應過分強調位置區別。籃協作為CBA主辦方,可以對投入市場的賽事產品提出質量要求,這不僅是對消費者負責,而且有利於提升CBA品牌價值。
CBA體測是在2011年開始重新恢復的。之所以中斷一段時間又恢復,原因是CBA本土球員在休賽期不善於自我管理,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使得聯賽競技水平下降,進而導致中國男籃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此,體測的真實意義並不在於給球員“飯碗”設置障礙,而是體現我們對抓體能和基本功的態度。
裡約奧運會上中國男籃的問題暴露得很充分。最近,NBA(美國男籃職業聯賽)球星庫裡建議中國球員需要更多地練好基本功。“投籃越來越准,運球等籃球技巧越來越嫻熟,這樣中國的整體籃球水平才能夠提高。”庫裡“變態准”的背后其實沒有什麼秘訣——練好基本功。
球員通過一次體測其實並不難,難的是整個職業生涯都以職業球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磨練球技。易建聯在自己職業生涯的后期獲得NBA湖人隊青睞並簽約成功,與其說他是CBA中實力很強的球員,倒不如說他是CBA中職業態度很端正的球員。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08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