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外援”變“三外援”中超諸強能怎麼玩?

1月15日,中國足協在北京召開會議商討新賽季的外援注冊和上場制度,此外,針對23歲以下球員的出場時間,也進行了相關的規定。根據最新規定,從2017賽季起,中超外援上場人次最多三人,不分亞洲外援和非亞洲外援﹔ 中超和中甲18人報名名單中,必須有2名U23以下球員,其中必須有一人首發出場。截至記者發稿時,足協仍未官方對此事做出回應。
“亞外”地位驟降
“中超BIG4”該咋辦?
毫無疑問,亞洲外援將是本次新規定中受影響最大的一個環節。由於亞外們的實力與非亞外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因此,曾經在中超轉會市場上異常吃香的亞洲外援們在新規出台后一下子成了“被處理”的第一批對象。對於不參加亞冠聯賽的各支球隊來說,轉會、租借和解約都是處理亞外問題的好方法,有錢就能辦成。而對於即將參加亞冠聯賽的廣州恆大、江蘇蘇寧、上海上港和上海申花這四支球隊而言,恐怕就不止花錢這麼簡單了。
目前,亞冠聯賽對於外援使用的規定為“3+1”政策,即3名非亞外1名亞外。對於中超BIG4來說,如果因為新政而放棄各自球隊的亞外,除了經濟上損失之外,這四支球隊將面臨在亞冠賽場少一位外援的局面﹔ 如果堅持留下各自的亞外,這四名球員也面臨著隻能參加亞冠聯賽的境遇,況且,長時間無法登場比賽,隻能出戰預備隊或者隨隊訓練,那麼自身的狀態無疑難以得到保障,屆時亞冠賽場可能將成為球隊的不穩定因素。這樣的結果,無論是俱樂部還是球員本人應該都不會接受。
“93一代”面臨激烈競爭
“拔苗助長”真的好嗎?
近年來國內球員的身價水漲船高,除了惡性競價之外,93、94年齡段“好苗子”稀缺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由於新政策中規定了每場比賽首發陣容中必須有一名U23球員(在2017年,U23球員為1994年1月1日后出生的球員),因此,像裴帥、趙宇豪等人雖然依舊是年輕球員,但卻沒有成為新政策的受益者。在上場時間被擠壓的情況下,他們依舊還要和球隊的主力們競爭。
同時,由於足協強制規定球隊首發當中必須有一名U23球員,這也將使青訓儲備不足的球隊被迫派出不能勝任首發的U23球員登場。為了將這塊最明顯的“短板”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部分球隊極有可能會利用規則漏洞,在比賽開始后不久就將U23隊員換下。這樣的行為明顯不但會違背足協培養年輕人的初衷,也會對年輕球員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傷害。
從一名年輕球員成長為真正的職業球員,除了球員自身的努力,專業教練的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訓練、以怎樣的頻次參加正式比賽以及隊員的心理調節都應該由教練來完成。而當這些行為從“專業指導”變成“行政命令”后,能有多少年輕球員從這樣“拔苗助長”式的培養中殺出重圍,顯然還是個疑問。
價格未必下跌
轉會市場或更加混亂
新規定中,每場比賽每隊隻能有三名外援上場,所以即便中超俱樂部依然選擇引進五名外援,每場比賽也至少會有兩名外援作壁上觀。因此,當外援影響戰局的權重有意識地被相關決策者弱化的時候,國內球員水准的高低將被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上。特別是那些現役國腳或者達到國腳水准的國內球員極有可能會被那些財大氣粗的中超豪門瘋搶。
這個冬季轉會期,張成林、楊善平、張呈棟等人都以極高的身價轉會至新的球隊,剛剛入選國家隊並代表國家隊征戰了中國杯的尹鴻博也被曝出即將高價加盟河北華夏幸福。此新規定一出,相信目前已經嚴重虛高的國內球員身價有望進一步飆升,轉會費紀錄再次被刷新也將是遲早的事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