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自我 走出“舒適區”(體壇觀瀾)

唐天奕

2017年05月20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3年,21歲的網球小將王薔發了一條微博,記錄自己第二次參加紅土比賽,當時有網友在評論中問她:“會滑步了嗎?”

  兩年后,王薔第一次出征法網正選賽,可惜首輪負於意大利名將斯齊亞沃尼。王薔說自己登場前很緊張,因為從來沒有在紅土進行過專門訓練,打過的紅土比賽也隻有四五站,“不會滑步”成為限制她發揮的主要障礙。

  今年,紅土賽場上的王薔像變了一個人,馬德裡公開賽和羅馬站比賽她都打進了第二輪,昔日那個一到紅土場地就幾乎不會打球的女孩,如今已經可以熟練地在紅土上使用各種技術。

  會在紅土場上滑步了。王薔用4年時間,換來這向前的一步。看似隻實現了一個“小目標”,實際上完成這一步,恰恰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中國網球選手普遍更擅長硬地,王薔在新教練的建議下,去年在深圳的紅土場上進行冬訓,增加了訓練時間,才有了在本賽季的進步。

  對不斷追求進步的運動員來講,能夠走出“舒適區”是非常必要的。成功時走出“舒適區”,是精益求精、挑戰極限,這在許多頂級運動員身上都可以找到例証﹔失敗時走出“舒適區”,可能需要在更多的失敗中總結規律,不斷地凝聚信念。

  短跑運動員蘇炳添因成績不佳,萌生了更換起跑腳的想法,當時他已25歲,改變可能會換來更好的成績,也可能帶來更壞的結果。看上去,也許只是將邁出的第一步從一隻腳換成另一隻腳這麼簡單,然而蘇炳添要對付的不僅是自己在長年短跑訓練中形成的習慣,還有之后可能一連串並不理想的成績。他把更換起跑腳的最初過程比喻為“系統崩潰”,足見邁出這一步的艱辛。

  走出“舒適區”,意味著走出之后會“不適”。如果一直待在原地,會換來短暫的安逸﹔但長期原地踏步,隻會帶來更加強烈的“不適”。隻有懷揣著對更廣闊世界的向往,朝著更高的目標,逼著自己走出去,才能擺脫“畫地為牢”的焦慮,將自我提到新的層次。無論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努力,還是身處低谷擺脫困境的掙扎,主動走出“舒適區”的運動員,在未上場之前,就已經先贏了自己。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0日 07 版)

(責編:趙雪晨、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