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3歲的羽毛球名將林丹在天津寶坻區體育館踏上第五次全運會的征程,在相隔60多公裡的河東區勤勤運動公園羽毛球館裡,將林丹視為偶像的業余選手劉軍也開始了自己的首次全運會之旅。
8月30日,第十三屆全運會羽毛球比賽與群眾比賽決賽同日開打。代表天津隊參加群眾比賽混雙項目的劉軍,望著場地內隨處可見的全運會標識,心底涌起一種特別的榮耀感。從燈光、地膠、計分系統到金牌、入場、頒獎儀式,均與全運會正式比賽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多了“群眾”二字。
現場參賽的201名群眾選手,幾乎都有這樣的感受。平時,他們只是羽毛球愛好者,而此刻,他們登上中國體育的最高舞台,變成了全運會的主角。
因熱愛而匯聚,展現草根風採
本屆全運會開幕前,已經有17個群眾比賽項目結束,將羽毛球、乒乓球留下“壓軸”,足見這兩個項目在民間的普及度之高。開賽這天,參加羽毛球群眾比賽決賽的24支省區市代表隊早早來“佔位”,每個選手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與期待。
44歲的劉軍參加的是35—50歲的B組比賽。在3個組別中,由35歲以下選手參與的A組實力最強,不少來自高校的年輕選手跟專業選手相比也差不了多少。而50歲以上選手參加的C組隻設雙打項目,更像是老球友之間的切磋。即便如此,他們也是經過層層選拔的精英——先在全國東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賽拿到分站賽某一項冠軍,再從全運會預賽588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才有資格站在這裡。
自2008年迷上羽毛球,劉軍已經記不清參加過多少次業余比賽,但這次全運會“處女秀”卻牢牢印在他心裡。“大伙兒實力都挺強,我沒找過專業教練,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真沒想到能走到決賽。”賽前集訓的兩個月,家在大港區的劉軍雖然每天要開車往返100公裡,但卻甘之如飴,“得展現出水平來,咱是東道主呢”。
各個地方、不同職業的選手,因為“熱愛羽毛球”這個相同的理由匯聚,總能聽到觸動人心的故事。劉軍回憶,預賽時有一對打女雙比賽的貴州姑娘,胳膊有點殘疾,依然堅持比賽,后來一個人受傷退賽,倆人都哭了。決賽現場,湖南一個選手有聽力障礙,但運動能力出色,很有可能沖擊A組男單前幾名。“能上全運會,我們感到很光榮。”劉軍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世界冠軍龔睿那在16年后參加自己的第四次全運會,身份變成了帶領業余選手的湖南隊總教練。賽場內拼盡全力的草根愛好者,讓她看到了深植民間的羽毛球基礎,也驚喜於一些年輕選手的不俗實力,“對於羽毛球愛好者,登上全運會帶來的動力是其他比賽無法相比的,競技體育正在轉型,未來一定會從高校、俱樂部涌現出好苗子。”
以改革為杠杆,撬動全民健身
勤勤運動公園是一個社區性體育館,平時早上6點就開門接待晨練隊伍,一直到晚上10點,平均每天接待三四百人,一年到頭隻有春節幾天歇業。孫鋼是這裡的負責人,本次全運會羽毛球群眾比賽在此舉辦,他忙裡忙外了好幾個月。
“將全運會群眾比賽放在老百姓身邊的場館,就是踐行全民上全運、全運進社區的理念。”盡管這個場館的接待能力、觀眾席數量不算出色,但賽場內的“軟件”卻是高規格、上檔次。孫鋼說:“這裡所有配置跟全運會正式比賽一樣,比如裁判隊伍,連司線員都是國家級的。”
以往的全運會是看明星,現在變成看哥們、看球友,這種轉變對全民健身具有不可小覷的推動力。在全運會群眾比賽舉辦期間,勤勤運動公園仍有一部分場地向公眾開放,不少人來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印著“全運”字樣的大牌子前留影。孫鋼感慨:“在全運會賽場打過球的感覺,絕對不一樣。”
經營體育場館的一年多來,孫鋼充分感受到民間澎湃的健身熱情。“去年冬天,有一位80歲的老太太常來打乒乓球,一個閨女在這邊攙扶著,另一個閨女在對面喂球。一到晚上或周末,天津各個乒羽場館幾乎都爆滿。”在孫鋼看來,群眾比賽進入全運會就像一個杠杆,撬動著各地全民健身的開展。
“借助全運會改革的機會,以后能不能創造一個業余積分系統,讓羽毛球愛好者知道自己在全國的排名?搞業余積分賽、總決賽,把全國愛好者串聯起來,這多有歸屬感和影響力!”經歷了這次羽毛球愛好者大聚會,孫鋼想得更遠了。
為普及探新路,惠及更多百姓
在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司長劉國永透露了一組數據:本屆全運會新增19個大項126個小項群眾比賽項目。據統計,群眾比賽項目經過層層選拔,直接參加海選和各種選拔的運動員達到上千萬人,進入全運會決賽的有7712人。
體育愛好者以這樣的規模和聲勢走上全運舞台,這在以往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在這個平台上,業余選手展示個人風採,享受運動快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全運會“精英主義”的刻板印象。劉軍說,他參加全運會的事兒成了親戚朋友同事之間的熱門話題,平時一起打球的球友也打趣,“我還贏過你呢,也該上全運會拼一把”。
打破壁壘、回應群眾參賽需求的全運會,也給地方體育部門開了一扇窗。在羽毛球群眾比賽決賽現場,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李澤看得專注,這些不在體育系統序列的民間運動員,同樣為體育事業積蓄著力量。“體育工作以人民為中心,就是直接服務百姓,讓他們享受到成果。群眾體育發展好了,也為競技體育提供更好的基礎。”聽著此起彼伏的加油聲,李澤深有感觸。
在全運會17個群眾比賽項目結束后,國家體育總局委托第三方進行了評估。在發放的800多張調查問卷中,超過99.5%的受訪者認為全運會增加群眾比賽是很好的選擇,超過97%的受訪者認為堅持改革將把全運會變成全國人民參與的運動會。劉國永表示,下一步將盡快對全運會群眾比賽的設項、競賽方式等進行完善,使這項改革惠及更多群眾。
第一天比賽,劉軍並沒有收獲勝利,但他仍然興致勃勃地跟隊友交流體會。“跟人家強手比,我的步伐、手法差點意思,不過參加全運會能贏最好,輸了也不遺憾,喜歡羽毛球就沒想過放棄,下一屆我還得繼續比呢。”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31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