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中國體育報》

天津謀劃“后全運時代”場館利用

《中國體育報》林  劍
2017年09月02日09:06 |
小字號

如果說媒體村是十三運會期間數千名記者的“家”,那麼位於天津市南開區康復路9號的主新聞中心就是記者們的“賽場”——他們要在這裡比速度、比韌性、比智慧,傳遞全運精神、講好全運故事,爭取“新聞大賽”的“金牌”。

為服務好來津媒體記者的宣傳報道工作,第十三屆全運會組委會新建了主新聞中心大樓。該中心8月22日投入使用,開放至9月8日。本次主新聞中心(MPC)和國際廣播中心(IBC)合並在一座大樓使用,地上9層、地下1層共2.1萬平方米,能滿足2600余名全運會報名記者的工作需求。

對於大型運動會來說,場館后續利用一直是難題,尤其新建場館。但對於主新聞中心大樓,天津方面已做好規劃。據天津市外宣辦主任、十三運會組委會新聞宣傳部副部長徐恆介紹,全運會結束后,主新聞中心將被改造為全民健身中心,繼續為天津全民健身事業、體育事業貢獻力量。

據全運會組委會提供的數字,全運會期間天津全部投入使用的47個場館,11個為現有場館,15個為提升改造,新建21個。對於這21個新場館的“后全運時代”利用,天津已成竹在胸。

位於天津河西區珠江道的天津財經大學體育館是十三運新建場館之一,佔地2.7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全運會期間承辦籃球比賽。全運會后,該場館將作為天津財經大學師生們全新的鍛煉、學習場所。值得一提的是,該體育館的訓練館、比賽館巧妙地構成了兩本書的造型,充分體現了大學體育場館的書卷氣,這進一步表明在完成好全運會辦賽任務的同時,場館從設計到使用,更多考慮了后續使用主體的特點。

團泊體育中心是本屆全運會承辦比賽項目最多的場館群,將舉辦9個比賽項目,高峰時,將同時進行7項比賽。始建於2012年的團泊體育中心從早期定位就是為天津市競技體育、專業隊服務,全運會后,這裡將成為天津市11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的19支球隊的駐地。團泊體育中心后勤保障處副主任楊玉琪說:“現在這裡還是全運會比賽場地,過幾年再來,或許我們已經培養出了東京奧運會的參賽選手。”

濱海新區東疆灣景區的十三運帆船項目場地也是新建場地,場地包括可停放60艘船的水上碼頭、1500平方米的陸地停船平台和船艙、賽事服務中心等。場地施工過程中,還創造性地使用了全新的軟基固化技術,攻克了技術難點,使得場地品質、使用年限大大提升。全運會后,該場地一方面將用於天津市帆船、帆板專業隊的日常訓練,另一方面也將採用社會化經營方式,為京津冀市民打造帆船、帆板、劃水、皮劃艇、潛水、摩托艇、沖浪等項目的運動綜合體。

全運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新建21個場館,做到了與高校教學需求相結合、與專業體育訓練相結合、與基層全面健身活動需求相結合、與體育產業發展相結合,充分體現“節儉辦賽”的宗旨和“謀劃在前”的工作方式。

(責編:郝帥、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