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人民足球

16家俱樂部冬季轉會總支出及外援引進數量銳減

黃志陽
2018年03月01日08:3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燒錢”的中超要降溫了?

  今日零時,2018賽季中超冬季轉會窗口關閉。據統計,16家中超俱樂部引援總支出約為1.45億歐元,比起去年同期創紀錄的3.92億歐元,降幅明顯﹔各隊引進外援總數不到20人,同樣創近年來的新低,尤其是大牌球星數量銳減。

  究其原因,不排除受“引援調節費”等足協新政策影響,各俱樂部在引援上更趨理性的因素。也有觀點指出,各隊在球員工資、獎金等方面的花費仍居高不下,中超“燒錢”之勢未必會迅速降溫。

  大牌寥寥 冬季轉會市場遇冷

  一年前,中超曾以3.92億歐元力壓歐洲五大聯賽,蟬聯全球各國聯賽冬季轉會“燒錢榜”首位。僅僅一年后,該榜單發生了不小變化。據德國網媒《轉會市場》公布的信息,中超在這個冬季轉會期引援總支出1.45億歐元,同比降幅約63%﹔排名下滑至全球各國聯賽第三位, 與前兩名英超的4.75億歐元、西甲的2.77億歐元相距甚遠。

  中超各隊的引援數量也大幅減少。回顧過去7個賽季的冬季轉會期,中超在引進外援最多的一個賽季曾簽下了59人,每賽季引進外援的平均人數也有40人左右,特謝拉、奧斯卡、胡爾克等世界名將紛至沓來。不過,自從上賽季結束,中超冬季轉會市場開始遇冷,大手筆交易幾乎為零。直到2月中下旬,迎來新投資人的大連一方隊接連簽下比利時國腳卡拉斯科等多名強援,行情才有所回暖。

  截至昨晚記者發稿時,各隊新簽的外援總數不足20人,創近8個賽季以來冬季轉會期新低。這些新援中,隻有卡拉斯科和河北華夏幸福隊的馬斯切拉諾等少數幾人可稱“大牌”,總體上星光黯淡。

  足協新政 多隊不花“冤枉錢”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一方面是因為本賽季中超每隊注冊外援數由5人減至4人。更關鍵的是,中國足協推行的“引援調節費”新政規定:對於經營虧損的俱樂部,引進內、外援的轉會費分別不得超過2000萬、4500萬元人民幣/人,否則須繳納等額的引援調節費,這筆費用會被足協納入中國足球發展基金會,用於資助中國足球公益活動等﹔故意逃避調節費者將受到扣除聯賽積分等處罰。

  換言之,各隊若欲引進轉會費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的外援,就要掏兩倍的錢。因此,很多俱樂部要麼在不觸碰調節費“紅線”的前提下引援,要麼干脆按兵不動,如上海上港、天津權健等昔日“土豪”今冬均未引入新外援。

  中國足協黨委書記杜兆才表示,必須給中超存在的盲目投資、惡性競爭的“虛火”降降溫,職業聯賽才能走上健康軌道。“我們深知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但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敢於涉深水區,啃硬骨頭,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

  北京中赫國安俱樂部近期有兩名強外援加盟,且須向足協繳納相關引援調節費。國安俱樂部高層人士表態稱,會堅決貫徹和執行足協新政。

  球員高薪 “工資帽”有望實施

  除轉會費外,中超的“燒錢”態勢還體現在球員的年薪和獎金上。

  據歐洲媒體報道,世界足壇年薪排行榜前十名的球員中,有4位中超球員:上港隊的胡爾克和奧斯卡、華夏幸福隊的拉維奇,以及前不久離隊的上海綠地申花隊前鋒特維斯,他們分別以1760萬、2110萬、2030萬、3350萬英鎊分列世界足壇年薪排行榜第八、五、六、二位,而足壇巨星C·羅僅以1850萬英鎊排名第七。中超內援方面,現役國腳拿千萬元人民幣年薪是常見現象,一名效力於中超中上游球隊的前國腳透露,他的稅后年薪約為800萬元,“我們隊的主力都不少於這個數。”此外,自2017年以來,一些中超俱樂部引進新援時支付其超高年薪和簽字費,以便用較低轉會費簽約,規避引援調節費。

  有道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高額贏球獎金也佔據俱樂部支出的很大一部分。以上賽季中超獎金榜為例,權健隊、華夏幸福隊、恆大隊分別以7200萬、7050萬、7000萬元排名前三,16隊的賽季總獎金接近7.2億元。

  不難看出,中超球員的收入普遍虛高,與其實際能力並不相符。為此,足協已考慮制定“工資帽”制度,擬於2020年實施,引導球員工資回歸理性。“工資帽”制度在NBA實行了多年,即全隊球員工資若超過一定的數額,超出部分須向NBA聯盟繳納額外的“奢侈稅”。“工資帽”對職業聯盟的發展至關重要,使其保持著生態平衡,財力不強的球隊也有生存空間。有業內人士分析,“工資帽”制度若真正實行,無疑將助力中超健康發展,“既能保護俱樂部和投資人的利益,也能讓年輕球員專注於踢球和提升球技,而不是沉醉在高薪裡。”

(責編:王超、張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