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校園 靜待花開(亞運漫筆)

李  碩

2018年08月21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發掘項目興趣點、制定課程標准、搭建不同年齡段的聯賽、打通升學渠道,最終讓校園成為涵養競技體育人才的“蓄水池”

    

  中國女壘在雅加達亞運會已經取得了兩連勝。隨著棒壘球重回奧運大家庭,中國棒壘球得到了更多關注。此前,這兩個項目主要依賴於專業體系下的人才培養,一度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離開奧運的日子,反而讓棒壘球在生存壓力下主動求變,如今,一批從校園中成長起來的球員成為亮點。

  離開奧運會的10年,棒壘球運動遭遇了人才流失,國家隊的集訓時間縮短,各地投入減少,聯賽規模縮水,項目發展遭遇困難。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暫別奧運會實際上也給了棒壘球開拓發展空間的動力。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棒壘球協會將工作重點放在了校園,在青少年群體中大力推廣軟式壘球,為運動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突破。

  軟式壘球規則與棒壘球類似,且裝備安全、節奏更快、難度更低、趣味性強,利用半個籃球場就可以展開比賽,易於在校園中開展。同時,學習棒壘球不僅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還強調隊員之間的配合,體現團結互助、合作共贏的精神,有助於培養青少年集體主義的意識,從而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引入體育課。隨著課程標准的完善、全國青少年比賽的搭建,棒壘球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少優秀的青少年選手涌現出來,成為國家隊重要的人才儲備。

  正是有了這10年的耕耘,當棒壘球重回奧運大家庭,校園成為發掘人才的沃土。出征雅加達亞運會的中國女壘隊中就有兩名球員從校園接觸軟式壘球起步,產生興趣並走上專業之路。18歲的任敏就是完全從校園中成長起來,順暢的升學渠道讓她不需要在打球和學習中做出單項選擇。

  雖然這一批學生球員還年輕,現在還不足以成為國家隊的主力支撐,但他們的存在以及成為國家隊球員的成長模式,都將為中國棒壘球夯實基礎、提升競技成績帶來改變。

  在競技低潮,棒壘球將目光轉向校園,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這對所有項目都是一種啟迪。發掘項目興趣點、制定課程標准、搭建不同年齡段的聯賽、打通升學渠道,最終讓校園成為涵養競技體育人才的“蓄水池”。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1日 14 版)

(責編:胡雪蓉、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