棟察亞運
中國隊豪取110米欄九連冠 謝文駿:勇敢做自己
對於謝文駿而言,雅加達亞運會的這場男子110米欄決賽絕對可以算作是體育賽場上“反敗為勝”、“逆襲奪冠”的經典賽事。13秒34,他在前九個欄落后的情況下,在最后一個欄實現反超,逆襲奪冠。這一幕,再一次喚醒了國人對男子110米欄的記憶。
許多國人對田徑的痴迷,大都是從劉翔的110米欄開始。因此,在國際大型綜合賽事中,國人普遍對男子110米欄有著特殊的情感。如今,這份情感也有了新的延續。在雅加達當地時間28日晚間進行的亞運會男子110米欄決賽中,謝文駿以13秒34的成績,逆襲奪冠,成功衛冕,捍衛了中國隊在該項目上的尊嚴。憑借這個冠軍,中國隊實現了該項目在亞運會上的九連冠。另一名中國小將曾建航以13秒65的成績,獲得第6名。奪冠后的謝文駿坦言,為中國隊的九連冠而驕傲。
追溯亞運會的歷史,中國隊在亞運會男子110米欄的項目上,可謂“一家獨大”,底氣十足。從1974年到2014年,在中國隊所參加的11屆亞運會裡,除1982年外,中國隊一口氣包攬了十一塊金牌中的十塊。而從1986年至今,更是豪取八連冠。此外,從2002年到2010年間,劉翔橫空出世,一舉完成該項目在亞運會上的三連冠壯舉。他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更是揚眉吐氣,一舉登頂,成為中國田徑項目首位男子奧運冠軍。至今,劉翔仍坐擁亞洲紀錄和亞運會紀錄。由此可見,男子110米欄項目對中國田徑有著特殊的意義。
自劉翔、史冬鵬相繼退役之后,中國男子110米欄一時間陷入了“后繼無人”的輿論漩渦。而謝文駿從北京奧運會周期起,就是中國隊重點培養的對象。加之多數人認為謝文駿可以扛起大旗,因此,“劉翔接班人”的稱呼不脛而走。四年前的仁川亞運會,謝文駿以13秒36戰勝東道主選手金秉俊奪冠,為中國隊實現了八連冠的奇跡。但是,從仁川到雅加達的這四年時間裡,謝文駿由於傷病原因,狀態起伏較大,成績突破較慢,表現很不穩定。2016年裡約奧運會,謝文駿發揮失常,無緣半決賽﹔2017年倫敦世錦賽,謝文駿無緣決賽﹔隨后的天津全運會,謝文駿雖然成功衛冕,但13秒52這個成績,卻是近20年來在全運會中奪冠成績最慢的。
於是,痛定思痛的謝文駿決定改變。從今年年初開始,謝文駿開始進行起跑“八改七”的技術改造,即從起跑到第一個欄之間用七步完成,這對於一個27歲、技術動作已經固定成型的老將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然而,雖說是挑戰,但並非沒有前車之鑒,師哥劉翔就是很好的例子。劉翔在2011年決定“八改七”的時候也已經年過27,當時飽受爭議。不過事實証明,改造后的劉翔卻迎來一個新的巔峰。因此,謝文駿願意主動改變,即使要承擔“二次傷病”的風險。
奪冠后的謝文駿談到這一步“險棋”時,直言師哥劉翔一直是他學習的榜樣,師兄的鼓勵與幫助給了他很大的動力,“劉翔師兄一直是我學習的目標和榜樣,他的成功給我帶來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而我也一直努力向他靠近,向他學習,他也給我很多指導”。談及“八改七”起跑技術的感受成效,謝文駿坦言這是一個過程,還需要繼續加強訓練,“因為膝蓋一直有傷,所以今年練了兩個月(“八改七”起跑技術),之后為了備戰亞運,一直在做治療和調整。”
當被問及年齡是否會對自己在成績和技術動作上的提升空間時,謝文駿坦言年齡不是問題,自己信心十足,“我覺得跨欄項目技術為主,‘八改七’就是為了進步。我這個年齡對技術了解比較透徹,起跑精化成‘八改七’后,速度上去一點,力量方面也上去一點,按照目前的水平,隻要我把狀態調整到最好,然后把膝蓋傷病治療好,狀態和成績並不會比幾年前差,應該還是有上升空間”
很顯然,面對諸如“改變的效果如何?”“‘八改七’究竟適不適合自己?”等諸多質疑,謝文駿顯然已經在雅加達找到了答案。不過,在本屆亞運會的賽場上,日本、中國台北以及沙特等主要對手的崛起,還是給中國隊和謝文駿造成了不小的壓力。而在出征雅加達之前,孫海平就曾直言男子110米欄項目此行任重道遠,“一方面,老隊員謝文駿已經練了十幾年了,有些傷病,所以訓練上面不如以往。另外一名隊員曾建航還比較年輕,沒有能夠完全接上班。”
此外,除了技術方面的提升,今天這場逆襲戰勢必會對謝文駿的信心起到巨大的幫助作用。面對嚴峻的比賽形勢、衛冕的心理壓力,加之賽前“這塊亞運金牌尤其不好拿”的輿論論調所帶來的種種困惑,謝文駿沒有退縮,而是選擇迎難而上。對於比賽的驚險過程,謝文駿賽后也直言壓力非常大,“剛開始太緊張了,因為這塊金牌的壓力太大。所以我起跑時完全沒有找到比賽感覺,沒有意識。到了第六個第七個欄才逐漸找回狀態,當時我心想,前面隻要不輸掉太多,隻要不打欄,后面肯定能追上去。” 正是憑借著自己的“不拋棄、不放棄”精神,他才獲得了最后的勝利。當然,這不僅是謝文駿最需要的,也是中國男子110米欄最需要的。
不可否認,亞運會的個人兩連冠,不僅捍衛了中國男子110米欄的尊嚴,同時也給謝文駿帶了強大的的自信。對於東京奧運,謝文駿直言,對東京奧運充滿期待,這也是他繼續堅持下去的理由和動力。這一次,他選擇勇敢做自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