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籃球,既要“沖刺”也要長跑(70年,共同走過·對話兩代體育人)

本報記者  范佳元

2019年08月31日05: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楊伯鏞,1935年出生於雲南,1955年入選中國男籃。1979年開始執教中國女籃,曾率隊獲得1983年女籃世錦賽季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銅牌。后出任國家體委二司(球類)司長,曾擔任中國籃球協會常務副主席。

  姚明,1980年出生於上海,前男籃國家隊中鋒。先后參加過悉尼、雅典、北京3屆奧運會和兩屆世錦賽。2002年加盟美職籃休斯敦火箭隊,退役后曾擔任中職籃上海俱樂部董事長。2017年當選中國籃球協會主席。

 

  籃球運動在我國有著深厚的發展底蘊,在新中國體育史上留下了一連串閃亮的名字。楊伯鏞和姚明,就是不同時期的兩位代表人物。

  從運動員到項目管理人員,楊伯鏞和姚明走過了不同的年代,職業生涯有著相似的履歷,他們都參與並推動了中國籃球的發展。如今,男籃世界杯首次來到中國,得益於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籃球運動逐漸成為人們體育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獨特的價值和影響力。

  成功離不開努力訓練

  記者:兩位都是各自時代國家男籃的主力隊員,擁有出色的競技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中有什麼樣的記憶?

  楊伯鏞:我從小就喜歡籃球,家裡柱子上拴個東西就能當籃筐練習投籃。1955年,我第一次參加國家隊集訓,因為我的身高沒有優勢,一旦被國家隊淘汰就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入選。所以那時候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訓練,別人跑一步,我就跑兩步,練不好我還會哭,每前進一步都要有艱苦付出。

  姚明:我是在體育大院裡長大的孩子,小時候為父母取得的運動成就感到自豪,也像他們一樣走上了籃球道路。我的身體條件看起來適合打籃球,但一次小學校運會的投籃比賽,我因為個子高被選中參賽,卻投了兩個“三不沾”。那次比賽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打好籃球不是僅靠基因和稟賦就可以,隻有通過努力訓練才有可能成功。

  敢打敢拼才能贏球

  記者: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楊伯鏞作為主教練帶領中國女籃首次登上奧運會領獎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姚明高舉國旗牽手汶川地震小英雄的畫面,成為國人的難忘記憶。如何看待中國男籃在國際賽場的表現?

  楊伯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男籃參與的國際交流比賽雖然不多,但也曾戰勝過匈牙利隊、保加利亞隊、蘇聯隊等當時的籃壇勁旅。我認為那時候取得好成績的經驗有兩條:第一是在賽場上解放思想、不懼強手、敢打敢拼﹔第二是樹立了中國籃球的風格和特點,就是以快為主,積極、主動、團結奮進。

  姚明:我參加過3屆奧運會和兩屆世錦賽,這些經歷對我來講是難以忘懷的。經歷讓人成長,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在開幕式上我作為旗手走進場內,這是一種無法描述的感覺。

  未來要擴大籃球人口

  記者:本屆籃球世界杯在中國舉行。作為東道主,對中國男籃有何期待?

  楊伯鏞:籃球世界杯一共32支球隊參賽,我們要想取得好成績,還是要發揚頑強拼搏的精神。與歐美球員相比,我們隊員的身體條件不佔優勢。所以,中國籃球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同時學習其他球隊的先進經驗。

  姚明:國家隊作為中國籃球的“標杆”,應該創造一種歸屬感,有歸屬感就會有凝聚力。眼下,打好世界杯是國家隊重要的目標,要全力奪取直接晉級東京奧運會的入場券。但從項目發展的宏觀角度看,這不是唯一的指標。如果將籃球事業比作一場馬拉鬆,那麼世界杯就像是一次短跑沖刺。

  未來,我們希望動員社會各種力量,盡力擴大籃球人口。我在參加小籃球活動時碰到一位教練,他曾培養出不少球員。如果能有100名、1000名這樣的教練,每名教練培養出幾個能在CBA打上球的選手,我們的高水平運動員自然會越來越多。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31日 06 版)

 

(責編:袁勃、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