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傍晚,中國男籃同委內瑞拉男籃比賽前,人頭攢動的北京五棵鬆體育館外,有這樣一個場景:
名為“籃球公園”的訓練館裡,一隊隊小孩子正在專心練習。不經意間,場內的國家隊和場外的青少年,在這個時空中共同勾勒出中國籃球的樣貌。這場比賽,國家隊的失利固然令人痛心郁悶,要回答“為什麼”,還是應當厘清當下與長遠、戰術與戰略的各自意義。當諸多問題糾纏在一起時,打一個對錯標簽固然簡單,但避免情緒化的判斷才是止損的第一步。
在世界杯小組賽的戰術層面,中國男籃的確留下不少遺憾。但以此推導改革成效,就未免著急。從姚明擔任中國籃協主席算起,籃球領域深化改革不過兩年多時間,眼下的世界杯連著明年的奧運會,是一道關卡。這道關卡引人矚目,因為它正處在競技體育“金字塔”的塔尖。這道關卡四年一度,考驗的家底,卻遠不是四年一個周期所能累積的。
就在中國男籃對陣委內瑞拉男籃的比賽兩天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在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部分,對“三大球”著墨頗多。提出的思路與辦法,無疑屬於“頂層設計”。比如“充分調動高校、地方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競技體育的積極性”“構建多部門合作、多主體參與的金字塔式體育競賽體系,暢通分級分類有序參賽通道,推動青少年競賽體系和學校競賽體系有機融合”……條分縷析,句句切中要害。
鋒芒所向,正是體育改革步入深水區要啃的“硬骨頭”。破除壁壘並非易事,整合資源更不是單個部門或協會之力所能達成。以足球和籃球為代表的三大球改革,既是體育改革的先鋒,某種意義上,因為項目自身高度社會化的屬性,改革實際上也是在回答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如何現代化這張答卷。這張答卷的很多部分隱匿在生活裡、基層中。如果將眼光從一場比賽抽離,以十年為單位“瞻前顧后”,那麼建構這座“金字塔”順序的先后、邏輯的因果、得失的短長,也許會梳理出更為符合規律的判斷。
換個角度看,如果此次中國隊從小組賽順利晉級,也不足以成為改革成果的標志性事件。
在戰略層面看中國籃球改革發展,遠未到檢討得失之時,諸多筑基的體系性工作,不過剛剛破題。
再回到眼下的世界杯,中國男籃還有兩場硬仗。相比賽前的預期固然有落差,但希望還未全然失去。先加油,再總結。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06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