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峰撰文探析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與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

2020年09月21日13:23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人民網北京9月21日電 近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今天,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在《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年第44卷第10期發表《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與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對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學校體育的價值定位及其改革方向進行分析。

1、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

1.1 促進青少年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從本質而言,體教融合就是把競技人才的培養(體)融合到國民教育體系(教)之中。新時代學校體育在體教融合過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地位,這主要體現為學校體育在促進青少年“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中的全方位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強調的“6個下功夫”——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其均可通過體育課、體育鍛煉、體育競賽進行培養和塑造。運動技能的熟練掌握與積極運用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學校體育應將教會學生運動技能、開展經常性的課余訓練和全員參與的體育競賽作為題中應有之義。從歷史上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是對學校體育作用最全面、最權威的概括。這就徹底改變了原來學校體育隻注重鍛煉身體的目標(僅關注增強體質,且更加強調增強個人體質),新時代學校體育要實現對青少年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隊合作、頑強拼搏、承擔責任、遵守規矩等優良品質的系統培養。從此意義而言,新時代學校體育強調體育的完整意義,以實現蔡元培提出的“健全人格,首在體育”的目標。正如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提交的《體教融合不能忽視人格塑造》提案所言,圍繞體教融合的各類頂層設計、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應以人為本,在促進廣大青少年強身健體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格塑造。學校體育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讓青少年強健體魄,而且要使其在體育活動、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因此,學校體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為此,體育應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教育為本,做好體教融合工作。通過體教融合使學校體育面向每個個體,促進每個青少年都能在體育活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是對傳統意義上的學校體育認識的一次巨大飛躍,即強調體育競賽的重要意義與實踐價值,如果學校體育沒有體育競賽就無法培養廣大青少年的競爭意識與團隊合作精神,青少年更享受不到體育的樂趣,體質健康也就無從談起。從此意義而言,體育部門的所有資源不僅要向青少年開放,更要服務於全體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充分發揮體育系統的優勢,引入社會資源,以社區為依托,提升青少年校外比賽規模、質量。體教融合的重要工作之一即建立和完善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三大體系,為此,應將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和場地設施建設納入整個中國教育發展規劃及中國體育發展規劃。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是一個完整的閉環,體育部門應服務於這三大體系建設,服務於體育師資隊伍培養和體育產業設施建設,實現共建、共享、共管。

1.2 發揮學校體育在提高體育競技水平中的基礎性作用

以足球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足球聯合會主席因凡蒂諾時談及中國發展足球的主要目標:一是通過足球運動提高國民健康素質﹔二是通過足球運動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錘煉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三是提高中國足球的競技水平。因此,體教融合的第二大目標即提高體育競技水平。學校體育是整個體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此,應充分發揮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體系的基礎性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體教融合的方式對各個年齡段選拔出來的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進行培養。青少年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應在教育系統內接受系統培養,體育系統的高水平教練員、訓練專家等應匯集到教育體系對青少年進行全面培養。通過學校體育輸入優秀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讓青少年在“原生態”的教育環境下接受系統的體育培訓與訓練,穩步提高其競技水平。在教育系統接受培訓的青少年,首先要參加學校體育競賽體系的系統比賽,然后也可進入單獨組織的體育競賽體系。以校園足球為例,目前的教學、訓練、競賽體系已全部搭建完成,為了培養更多優秀足球運動員,教育部門與中國足球協會合作,舉辦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足球聯賽,在聯賽的基礎上,同時開展縣域范圍內的“滿天星訓練營”。加入“滿天星訓練營”的青少年平時在學校學習,通過聯賽選拔優秀足球人才。例如,1個縣可選出1個由五年級男生組成的足球最佳陣容,可能包含20∼60人,同樣,也可選出由幾十名女生組成的某個年級的全縣足球最佳陣容。每周抽出1∼2個時段對其進行系統訓練,體育系統可選派最優秀的教練員參與訓練與指導。每周六、周日組織青少年進行比賽,通過比賽選拔出某縣最優秀的足球后備人才,逐步參與市域、省域乃至全國的訓練和比賽。在此基礎上,對全國各年齡段最優秀的足球后備人才進行每年1個月左右(可在寒暑假)的系統訓練,由此組建各個年齡段的國家隊,在系統訓練時集中,平時回到各自學校接受系統教育,通過體教融合的形式,基於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這種“新型足校”的模式可破解優秀后備人才不足、運動員過早放棄學業造成大量人才成長受阻等弊端。

然而,在一些市場化程度較低、受眾較少的項目(如舉重等)中,體育系統仍須發揮其舉國體制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優勢。在具體的政策保障方面,理想的模式是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一直未脫離教育系統,如果有的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在高中畢業時即被國家隊或職業俱樂部選中,教育系統(大學)可為其保留一定年限的學籍。例如,某個球員在高中畢業時被職業俱樂部選中,可先在職業俱樂部進行若干年訓練和比賽,此后根據自身情況,可繼續作為職業球員進入職業隊,也可回歸大學完成學業。這既暢通了運動員的成長路徑,也解決了運動員學習的后顧之憂。當然,這種方式會對傳統少體校的生存產生沖擊。其實,這種沖擊並不可懼,反而會促進少體校的成功轉型。傳統少體校可轉型為區域性體育服務供給機構或基地,少體校的教練員在不改變人員屬性的前提下受聘為學校體育教師或教練員,為學校體育提供專業的師資資源。同樣,優秀退役運動員亦可發揮其專業優勢,受聘於學校,為青少年提供專業體育指導,以此打通體育師資互通的途徑,實現體育師資資源的有效融合。理順包括學校、職業俱樂部、專業運動隊、社會機構在內的人才輸送機制,做到“誰培養,誰受益”﹔消除行業壁壘,化解職業俱樂部、專業運動員升學壁壘。同時,全國性的學生運動會也應實現體教融合,改變以往“運動會是少數精英的舞台”的局面,讓所有青少年都能參與適合自己的體育比賽,在促進全體青少年“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基礎上,發揮學校體育在提高體育競技水平中的基礎性作用。

2、新時代學校體育的價值定位與改革方向

2.1 新時代學校體育的價值定位

從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角度而言,學校體育的價值定位即提高國民素質,振奮和強化民族精神。體育是現代社會培養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這種民族精神包含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足球聯合會主席因凡蒂諾時談到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頑強拼搏的精神,通過廣泛開展體育競賽活動即可培養和磨煉這種民族精神。因此,學校體育是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必要手段。

從教育角度而言,體育是教育的基石,而教育又是民族進步、社會發展的基石,此為優先發展教育的理論基礎。從教育包含的德智體美勞5個方面看,其中最重要的基礎還是體育。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對“體”作了高度概括:“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因此,在教育中,體育是“各育之基”。

從個人角度而言,體育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礎。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體魄強健、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全面發展的個性、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是個人成功和幸福的基礎,亦是家庭幸福的基礎。無論是對國家、民族,還是對教育本身以及每個人而言,學校體育的價值都是不能忽視的。

2.2 新時代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

基於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和學校體育的價值定位,學校體育應進行如下方向的改革。

2.2.1 改革體育競賽模式

在傳統學校體育模式中,長期以來體育競賽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未能形成有效的校園體育競賽體制、機制和組織方式,很多學生在上完體育課之后,可能未曾參加過班級或校際體育比賽,如此就無法實現體育真正的育人功能。顧拜旦在《奧林匹克宣言》中明確提出,競技運動可以造就一批身心協調發展的青少年,把這個運動推廣到全世界,能夠帶來世界和平。競技比賽是在規定的時間與地點、按照各方商定好的規則去比拼。比拼的結果有勝負,每個人都在規則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最大潛力發揮出來,在賽場上是對手,比賽結束后是朋友,此謂公平競賽的要義,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礎。同時,在競賽過程中可培養青少年的規則意識、團隊合作精神、不服輸的精神、理性面對輸贏的精神,如果青少年代表國家、學校、班級參賽,愛國主義、愛校主義、愛班主義思想便自然形成﹔如果沒有參與競賽,以上目標則無從談起。在體教融合過程中,為了達成擴大校內、校際體育比賽覆蓋面和參與度的目標,應不斷改革和完善現有體育競賽模式。例如,可將全國體育競賽按照“先分后合”的模式進行,在小學、初中階段,教育系統的班級、學校比賽與體育系統的俱樂部比賽可獨立進行,其后,俱樂部的前幾名隊伍可與教育系統的前幾名隊伍進行比賽。如此,俱樂部可從學校選材,同時學校運動隊亦可從俱樂部選拔優秀運動員。高中、大學聯賽亦可如此,學校聯賽前幾名隊伍可與同年齡段的俱樂部聯賽前幾名隊伍“同場競技”,允許2種模式並存,最終實現不同聯賽與人才的交流與互通。

2.2.2 改革師資聘用模式

在體教融合過程中,為了達成學校體育改革的預定目標,擁有足夠的高水平體育師資是必要的前提條件。隻有擁有足夠多的優秀體育教師,才能保障學校開設更多可供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確保“一校一品”(1個學校擁有1項特色體育項目)的實現,為學生掌握1∼2項專門的運動技能奠定基礎。為了充實現有體育師資,需對現有學校體育師資聘用模式進行改革,允許多種師資聘用模式並存。①學校可通過教育部門購買服務,聘用體育系統大量的優質教練員、裁判員參與學校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提升學校體育師資水平,實現體育系統教練員資源的合理流動與資源共享,同時,在工資待遇、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將其納入教育系統進行統籌。②學校可通過設置不同的師資崗位(如體育教師、教練員等)促進師資隊伍的穩定與水平的持續提升。③對於聘用的體教師資,提升其體育專項技能和教學能力是關鍵:對於專職體育教師而言,應基於學校特色項目,採用各種培訓方法提升其該運動項目的專項運動技能及教學能力﹔對於兼職體育教師而言,首要目標是提高其教授學生基本運動素質的能力。

2.2.3 改革考核評價模式

考核評價是決定教育實踐及其方向的“指揮棒”。為了深入推動體教融合,改革考核評價模式勢在必行。在未來高考改革的設計方案中,減少統一考試科目是大趨勢。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確定了20多項指標,包含德育、體育、智育、美育等各個方面,其中,體育佔比相當大。為此,應全面總結體育中考的有效經驗和做法,為“體育進高考”做好技術儲備和輿論准備。同時,體育中考應成為動態評價過程。例如,將初二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成績與其初一時的成績進行對比,依據提升或降低幅度進行記分,到初三時同樣與其初二和初一時的成績進行對比,揭示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縱向變化情況,鼓勵學生自我鍛煉。同時,也可運用各項目的運動技能等級標准,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能測試,凸顯對學生平時運動技能和健康水平的測量,以及對其進步幅度的評價,高中階段亦可以此模式推進。同時,應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適當增加少數民族體育測試項目。為了保障學校體育考核評價模式的有效推進,應將學生體質健康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將其與考試、招生等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應將學生體質健康作為評價學校以及地方教育、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等的重要指標。如此才能形成全社會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和解決學校體育工作問題的良好局面。

2.2.4 改革體育教學模式

為了進一步實現體教融合的目標,學校體育教學內容與模式亦應進行相應完善。今后,應扭轉學校體育課“重體能、輕技能”的趨勢。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主要涵蓋以下3個部分:①健康教育內容﹔②基本運動技能,如跑、跳、投等技能以及力量、速度、靈敏、平衡、柔韌等身體素質訓練﹔③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等。因此,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教學時應至少擁有以上3種教材,通過一定學段的教學使學生熟練掌握相應的運動項目技能,其標志即為全員參與比賽,包括班級比賽、學校比賽、區域比賽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階段可保持選擇項目的連續性,亦可根據興趣重新選擇項目,目標是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基礎教育階段掌握運動技能、參與體育競賽。基於網絡化工具的普及,可將海量的短視頻運用於基本運動技能教學,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運動技能。例如,對於籃球教學中的三步上籃、突破、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學生可在網上先免費下載視頻學習,上課時教師主要糾正學生的技術動作,在掌握以上技能后便組織相應的競賽。另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為我們拓展基本運動技能教學空間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路。例如,幫助青少年在家庭空間內通過簡單器械、徒手動作等完成基本運動技能的學習與鍛煉,同時鼓勵家長與子女共同參與鍛煉、同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在實現體育生活化的過程中,最終實現生活體育化。

(本文刊於《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年第44卷第10期 作者:王登峰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

(責編:楊磊、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