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守护世锦赛的精彩

本报记者  范佳元  陈晨曦  刘硕阳

2015年08月29日22: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8月28日,中国选手刘虹率先冲过终点,在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上为中国队拿到北京田径世锦赛首金。正当观众为之欢呼时,外场裁判长王港只能把高兴暂时放在心里。“知道这枚金牌就是咱们的了。但是其他选手还在比赛,工作结束前不能将情绪表露出来。”王港说。

  不为本国选手成绩所影响,这对裁判来说是起码的专业要求

  不为本国选手成绩所影响,这对裁判来说是起码的专业要求。国际级田径裁判王港来自首都体育学院,本届田径世锦赛上,他负责马拉松和竞走项目的裁判安排和管理。这两项比赛战线较长,沿路设置的饮料站、用水站、计时站众多,因此加大了裁判管理工作的难度。王港介绍,以饮料站为例,本届世锦赛沿路设置了8个饮料站,每个饮料站有5位裁判和21位志愿者,“杯子要摆得让运动员好拿,还要注意及时补充,专业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细节决定成败,以小数点后百分位、甚至千分位来决定比赛胜败的项目更是如此。北京四中体育老师、国家级裁判翁晓华在本届世锦赛担任跳远项目的风速测量工作。翁晓华说:“我们是人工测速,所以更要集中注意力。所谓公平竞赛,对我来说就是按好手中的仪器。”

  王港介绍,本届世锦赛共有216名中国裁判参加,“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后,这些裁判才能出现在‘鸟巢’”。

  飞人大战,观众关心谁“更快”,裁判更多是盯着“犯规”

  在世锦赛跳远决赛中,细心的观众看到这样一个细节:最后一跳后,中国选手高兴龙对自己的距离提出疑问,在裁判解释后,高兴龙将自己的号码布摔在地上。对于高兴龙的“怒摔”,翁晓华从裁判视角给出了解读:在跃入沙坑时,高兴龙的号码布飘起来扫到了沙子,而跳远测量的则是踏板到沙坑落点的最短距离。“这一下就短了一个号码布的距离。”翁晓华说,“如果没有这个失误,高兴龙是有机会得奖牌的。”

  同样的遗憾还出现在男子200米预赛的赛场上,如果没有踩线,中国选手谢震业不但会创造20秒37的个人最好成绩,还能以小组第三名的身份历史性地闯进半决赛。飞人大战,观众关心的是谁“更快”,而裁判更多是盯着“犯规”,抢道踩线是运动员弯道中容易犯的失误,翁晓华说:“建议运动员平时练习弯道技术时就要有这根弦,不要过分追求切线的最短距离,应该留下空间。”

  测量工具和手段不断优化,减少了裁判错判、漏判的风险

  在上届和本届世锦赛上,中国运动员能否历史性地闯入男子百米决赛,最后都需要用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单位来精准判定。区别在于,张培萌在莫斯科留下了遗憾,而苏炳添则在“鸟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

  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不断优化,让运动员的成绩令人信服,也减少了裁判错判、漏判的风险。但在田径赛场上,机器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记圈组裁判长周振平介绍,尽管运动员号码布里的芯片可以清晰地记录每名运动员每一圈的成绩,反映出运动员的奔跑顺序,为裁判提供帮助;但运动员剩余圈数的显示、最后一圈的铃声提示以及被套圈选手的人工提醒,都需要裁判来完成。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运动员展现田径之美、创造好成绩提供服务和保障。”王港这样定位田径裁判的工作。面对科技的不断进步,翁晓华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科技要以人为本。”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9日 07 版)

(责编:温静、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