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2016北京国际马拉松

北马已成为北京符号 中国“迪克爸爸”感动世界

王笑笑
2016年09月19日08:36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北马已成为北京符号 中国“迪克爸爸”感动世界

  [摘要]北京马拉松创办于1981年,如今已是“奔四”的年纪。这项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不仅令全国跑友心向往之,也承载着不少北京人特有的记忆。

  障跑友在志愿者陪伴下参加北马 饶强摄

  昨天是中秋节小长假最后一天,天刚蒙蒙亮,天安门广场附近已是人群熙攘。来自世界各地的3万名跑友相聚于此,共赴一年一度的路跑盛事——北京马拉松。在很多跑友心中,北马已经成为跑步历程中不能缺少的“节日”。

  “北马一定要跑!前天吃完中秋团圆饭,昨天就赶过来了。”34岁的烟台跑友乔君翠,沿入场路线一路小跑热着身,跑到正阳门前特意停下脚步留了张影,“这是我第一次北马‘中签’,又赶上过节,特别兴奋。”

  北京马拉松创办于1981年,如今已是“奔四”的年纪。这项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不仅令全国跑友心向往之,也承载着不少北京人特有的记忆。

  “我是北京生、北京长,跟北马一样是1981年‘生人’。小时候那会儿就跟着家长在路边,摇着一面小旗子,给跑马拉松的选手加油。”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感情,刘冀远将自己的“首马”放在了家门口进行。今年5月,刘冀远为了减肥开始跑步,能力提高非常快,“现在北马已经成为咱大北京的一个符号了。能在家门口、在与自己同龄的赛事中完成第一次马拉松,非常有意义。”

  36年来,北马不断改革创新,赛事组织愈发成熟、有序。今年,组委会进一步注重打磨办赛细节和服务品质,力求为选手提供更舒适的参赛体验。赛道沿途15个饮水饮料补给点、7个品类丰富的能量补给点,为选手提供充足补给。4处冰块提供点和10组喷淋站,帮助选手及时降温。10处医疗服务站、首设的4处独立医疗喷雾站点,以及遍布沿途的医疗志愿者、医师跑者、骑行救护员,为选手安全保驾护航。

  此外,本届赛事对线路进行了微调。选手从天安门起跑,途经北京经济、文化、科技核心区域,抵达位于“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奥林匹克公园庆典广场。沿途风景兼具古都神韵和现代都市风貌,且路面平坦、减少绕弯,有利于参赛者创造佳绩。在北京做教师的德国人斯文,已是第四次参加北马。他表示,北马每年都有新的提升,已成为自己每年必须参加的“中国节日”。

  北马不仅是跑友们挑战自我的舞台,更是展现个性、播撒欢乐的“秀场”。今年,一些身着个性服饰的跑友依然夺人眼球。56岁的韩丽茹赤着脚,穿了一条豹纹纱裙,脖子上戴着仿兽牙装饰的项链,脚腕上系着鲜花,仿佛原始森林的“女泰山”。韩丽茹是“赤脚跑步”的倡导者,在她看来,这样跑马更健康、更快乐,“赤脚可以避免跑鞋不合适造成的损伤,还能为足底按摩,而且有回归原始、宣传环保的寓意。我们的祖先不就是这样光着脚,开垦了这个世界吗?”

  韩丽茹是“老北京”,也是一位“老马”。这是她第八次参加北马,看着比赛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今年北马又赶上中秋节,作为东道主,我祝愿每一位跑友在北京开开心心!”

  罗书坚:中国的“迪克爸爸”

  在众多跑友当中,身高不到1米6的罗书坚很不起眼。与众不同的是,他推着的那辆童车上,躺着他8岁的儿子罗知柏。小柏因出生时重度窒息罹患脑瘫,罗书坚想这样推着儿子跑遍全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个“笨蛋爸爸”想把双臂双腿借给儿子,一起享受奔跑的快乐。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书坚知道了美国“迪克父子”的故事。迪克用轮椅推着患有脑瘫的儿子,参加了超过1000场长跑比赛,其中包括30届波士顿马拉松。2011年,波士顿马拉松起点处附近竖起了一尊迪克父子雕像,用以鼓励那些勇敢面对困难的人。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罗书坚,他决定也要像迪克一样,带着小柏参加马拉松。

  于是,罗书坚开始挤时间训练。每天12个小时的快递员工作和帮儿子进行康复训练已令他难有闲暇。“儿子特别喜欢跑起来的感觉。”罗书坚说。去年11月,他第一次推着儿子站在了马拉松的起跑线上。而今年的北马,已经是他们父子俩的第三个全马,其余赛事也已经跑了将近10个。“只要小柏开心,吃再多苦都值得。”他说。 本报记者 王笑笑

  残障跑友享受北马

  运动和奔跑从来不是健全人的专利。在昨天的北京马拉松赛道上,活跃着一些残疾人士。“马拉松是我们接触社会的渠道。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更多残障人士融入社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坐着轮椅来参赛的林文超说。

  27岁的林文超来自东莞,这位轮椅跑者是国内跑圈小有名气的“明星”。他已经摇着轮椅完成了30多个全程马拉松,这是他第二次“跑”完北马。因为跑马,他结识了不少朋友,大家一路相互鼓励冲向终点。“这种互动比取得好成绩更开心。”林文超说,“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人伸手相助,就像平时在生活中一样。”

  盲人跑者何亚君,则是第三次参加北马,他与14位热爱跑步的盲友已为此备战了两个多月。比赛时,他们每人有4名志愿者相伴,其中一名“主陪”,一名拿水,还有两人负责开道。最终,何亚君以4小时11分的成绩顺利完赛。

  本报记者 王笑笑

(责编:郝帅、杨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