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深V》
中文观潮:中能降级,痛从何来
如果不是在这个赛季的中甲联赛倒数第二轮中提前降级,青岛中能会一如既往平淡经营着自己的球队,而不会引发特别关注。
这是这支球队三年时间内的两连降,2013年从中超降为中甲,2016年又从中甲降到了乙级联赛。对于依托于青岛这座足球城的老牌球队来说,诸多中能球迷的失落与痛楚是显而易见的,而中能俱乐部的管理者、工作人员、球队将士的失落与痛楚恐怕还要更为强烈一些。
为什么一支曾拿过中超联赛第六名的老牌球队会三年之内两连降?球迷的指责大多集中在俱乐部选人用人、协调关系、长远规划等方面存在疏漏,俱乐部的反思也指向了球队运作不成熟、管理不规范。客观而言,一直老牌球队三年内两连降,俱乐部管理与球队状态肯定是出了大问题,不从俱乐部和球队本身做洗心革面的根本改变,中能的浴火重生便无从谈起。但将一支老牌球队三年之内两连降的主因仅仅限定在俱乐部与球队的层面,似乎既有失公允,也不利于维系一支职业球队的健康成长。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当前的中超联赛乃至中甲联赛,都已经进入了“有了大投入才可能大产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资本狂潮席卷国内足坛的大背景下,自2004年接盘原青岛海牛队的中能集团一直以“小打小闹”的状态维系球队的基本运营。如果说在前些年的中超、中甲运行中,靠“小打小闹”依然可以为自身发展撑起一片天空的话,那么在当下的职业足球发展格局中,中能的固有运行状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另类、自然很难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球员的只出不进、教练的轮番更换、球队的每况愈下,似乎多多少少都有窘迫与无奈的影子。
投入上的捉襟见肘已经使得青岛中能举步维艰,无法获取中国足协与地方政府的帮扶与支持更使得球队的处境变得雪上加霜。有关训练场地、后勤保障的颠沛流离、一波三折已经搞得俱乐部与球队筋疲力尽,刘健转会纠纷的出现,更使得俱乐部与球队感受到孤苦无依的难熬滋味。对于一个结缘职业足球的民营企业来说,花着钱受着气挨着骂,却不提寒心不言退,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深沉热爱应该很难做到。
对于青岛中能而言,降入乙级联赛并非世界末日,毕竟球队的底蕴还在、俱乐部精心培育的青训基础还在,相信假以时日,青岛中能还有机会重返中甲乃至中超。但对于中国足协和地方政府来说,是否也应给加入到足球事业发展中来的各种力量以足够的尊重与关爱。惟其如此,中国足球的发展才会水涨船高,而不是越往前走掉队的人越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