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学生军 打开新天地

——聚焦世界大冬会之一

本报记者 郑 轶 李长云

2017年02月03日0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阿拉木图当地时间2月2日,中国选手陈宏(左)/赵研在比赛中。当日,在第二十八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花样滑冰项目冰舞短节目比赛中,陈宏/赵研以55.02分的成绩排在第五名。
  新华社记者 孟永民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编者的话

  当地时间1月29日至2月8日,第二十八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这是冬奥会之外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的世界性冬季综合运动会。此次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总人数222人,其中运动员119人,这是我国参加境外大冬会最大规模的一次团组。

  从多年前懵懵懂懂参赛,到如今自信从容亮相,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在大冬会的舞台收获了成长,展示了风采。借助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高校开展冬季项目嵌入“3亿人上冰雪”的大格局,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本版今起推出“聚焦世界大冬会”系列报道,全面透视中国大学生体育、中国冰雪运动的变化与发展,敬请关注。

 

  站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申布拉克滑雪场,20岁的李天乐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荣誉感,这是他第一次代表祖国参加世界性比赛。仅仅几个月前,他还只是一名热爱滑雪的大三学生。“这是我人生中难得的一次经历。”摸着衣服上的国旗标志,李天乐的激动溢于言表。

  参加第二十八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中国运动员,来自全国7个省区市的17所高校。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滑雪及单板滑雪部分运动员是通过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选拔而来,他们没有任何专业基础。淡化金牌色彩,深深扎根校园,让更多像李天乐一样的普通学生结缘冰雪,中国冬季运动的发展也将注入澎湃的元气与动力。

  普通大学生登上世界舞台

  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李天乐是个北京小伙儿,3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第一次接触到单板滑雪。“一上雪道我就像着了魔,瞬间爱上了飞翔的感觉。”从那之后的3个雪季,他每周都会准时去河北崇礼的万龙滑雪场“报到”。飞驰的雪道上,技术与经验一点点磨练出来,让李天乐越来越成熟。

  尽管拿到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的男子冠军,但李天乐从没找过教练或接受系统训练,主要依靠视频学技术。出征大冬会前的集训,他跟着专业队员一点点改动作、练旗门技术。以“业余”身份出战,或许无法比肩有专业基础的对手,但对于名次和成绩,李天乐并不在意。“我就跟自己比,发挥最好的水平,回去再好好练。”

  从大学赛事选拔、吸纳优秀运动员参加大冬会,折射出我国大学生体育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的变化。从2005年中国大体协正式组团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来,“淡化竞技成绩任务,重在学习、交流与锻炼”的参赛目标延续至今,运动员们践行着“交一个朋友,走进一所大学,参观一所博物馆”的要求,在赛场内外展示着中国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来自北京大学的孙骥此次参加高山滑雪比赛,学医学专业的他从没想过有机会跻身如此高规格的赛事。通过与欧美高水平选手短短几天的切磋交流,孙骥进步神速,甚至解决了困扰好久的技术难题。“高山滑雪在国内开展时间比较短,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而来,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吸引更多国内年轻人加入到冰雪运动中来。”

  参赛高校突破地域局限

  依山而建的麦迪奥高山滑冰场,海拔高达1900多米。1月31日,漫天大雪中,速度滑冰选手阎宇卓滑完女子1500米比赛,脸颊已被雪片打得通红。“这是我头一回在室外比赛,下雪影响了冰面摩擦,比最好成绩慢了不少。”虽然有点遗憾,这个20岁的姑娘依然笑靥如花。

  在阎宇卓的母校东北师范大学,速度滑冰是传统特色项目,今年还组织了唯一一支高校队伍参加了全国联赛。“我之前练了10年的轮滑,后来才转到速度滑冰,通过体育单招入校。” 阎宇卓说,学校的速滑队共有十六七人,大家每天正常上课,只有早操和中午休息时间训练,教练也是普通在校老师。

  像东北师范大学这种非体育专业院校培养的“冰雪学生军”,在出战大冬会的中国代表团中越来越多。地域上也逐渐突破“东三省”的局限,延展到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区。在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副团长钟秉枢看来,尽管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受到资源、场地等限制,还没有条件开展冬季项目,但类似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冰壶项目上的探索,就是一个可喜的趋势。

  依靠大冬会的赛事杠杆,撬动冰雪运动走进大学校园,既依托于我国冬季项目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也是大学生体育与时俱进的选择。李天乐在学校里组建了一个滑雪社团,每年都能招入七八十位新人,他说:“年轻人崇尚个性,更看重冬季项目的时尚感与挑战性,现在参与大学生单板滑雪比赛的学校就有20多所。”而这股日趋旺盛的冰雪需求,正有待更多高校创造条件主动“破冰”。

  产业前景给高校更多底气

  2月2日,阿拉木图“冰宫”体育中心的女子冰壶赛场上,中国队以7∶6艰难战胜德国队,终止了两连败。队伍里的4个姑娘全部来自哈尔滨体育学院,从中专就开始练习打冰壶,算是同年龄段水平最好的一批队员。“过去冰壶采取高集中度选材、高强度训练的战略,现在开始重视青少年的培养了,但二线队员很难短时间接替上来。”哈尔滨体育学院校长朱志强说。

  对于中国体育而言,“夏强冬弱”的短板,实则是大众冰雪运动开展不均衡的写照。尽管“北冰南展”计划开展多年,但在很多地方始终未能形成相应的发展气候。借助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机遇,实现“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不只出于夯实冬季项目群众基础的考量,更攸关健身方式的养成与国民体质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的参与度至关重要,而学校体育将成为筑牢“金字塔底座”不可或缺的一环。

  “冰雪运动对青少年来说,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以前只在黑龙江的中小学和高校开展得比较好,在其他省市几乎是空白。近两年,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也陆续推广了冰雪项目进校园活动。” 朱志强介绍说,以往冰球注册运动员仅有200多人,现在激增至4000多人,其中一半来自北京,可见家长对冰雪运动的认知正在改变。

  若以“3亿人上冰雪”的大盘子衡量,冰雪人才供求的缺口巨大。冰雪产业的蓬勃前景,给予高校推广冬季运动项目、开设相关专业更多底气。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除了培养出不少冰雪世界冠军,普通毕业生无论是到商业冰场、雪场或俱乐部担任教练,还是从事冰雪器材管理、维护等专业工种,都有不错的出路。

  “从参加大冬会的历程来看,校园参与到冰雪运动的壮大过程中来,促进了体教有机融合,而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中国大学生体育也将打开一片新天地。”钟秉枢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3日 15 版)

 

(责编:胡雪蓉、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