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自我 走出“舒适区”(体坛观澜)

唐天奕

2017年05月20日08: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3年,21岁的网球小将王蔷发了一条微博,记录自己第二次参加红土比赛,当时有网友在评论中问她:“会滑步了吗?”

  两年后,王蔷第一次出征法网正选赛,可惜首轮负于意大利名将斯齐亚沃尼。王蔷说自己登场前很紧张,因为从来没有在红土进行过专门训练,打过的红土比赛也只有四五站,“不会滑步”成为限制她发挥的主要障碍。

  今年,红土赛场上的王蔷像变了一个人,马德里公开赛和罗马站比赛她都打进了第二轮,昔日那个一到红土场地就几乎不会打球的女孩,如今已经可以熟练地在红土上使用各种技术。

  会在红土场上滑步了。王蔷用4年时间,换来这向前的一步。看似只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实际上完成这一步,恰恰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中国网球选手普遍更擅长硬地,王蔷在新教练的建议下,去年在深圳的红土场上进行冬训,增加了训练时间,才有了在本赛季的进步。

  对不断追求进步的运动员来讲,能够走出“舒适区”是非常必要的。成功时走出“舒适区”,是精益求精、挑战极限,这在许多顶级运动员身上都可以找到例证;失败时走出“舒适区”,可能需要在更多的失败中总结规律,不断地凝聚信念。

  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因成绩不佳,萌生了更换起跑脚的想法,当时他已25岁,改变可能会换来更好的成绩,也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看上去,也许只是将迈出的第一步从一只脚换成另一只脚这么简单,然而苏炳添要对付的不仅是自己在长年短跑训练中形成的习惯,还有之后可能一连串并不理想的成绩。他把更换起跑脚的最初过程比喻为“系统崩溃”,足见迈出这一步的艰辛。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走出之后会“不适”。如果一直待在原地,会换来短暂的安逸;但长期原地踏步,只会带来更加强烈的“不适”。只有怀揣着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朝着更高的目标,逼着自己走出去,才能摆脱“画地为牢”的焦虑,将自我提到新的层次。无论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努力,还是身处低谷摆脱困境的挣扎,主动走出“舒适区”的运动员,在未上场之前,就已经先赢了自己。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20日 07 版)

(责编:赵雪晨、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