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财富 全民共享(体坛观澜)

晨  曦

2017年07月14日04: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第一届全运会叫响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全运惠民,健康中国”,全运会的价值评判和服务对象,愈发明显地回归全民层面

  

  从1959年建成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到2009年投入使用的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多座美轮美奂的综合性体育场成为全运会58年历史沿革的醒目坐标。场馆是全运会留给中国体育最为直观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16支中超球队中有5支都把全运会留下的主赛场当作主场,历史的厚重记忆和职业体育的勃勃生机在这里有了奇妙交汇。

  不过,从4年前的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始,场馆不再是全运会最抢眼的财富。人们开始意识到,全运会所传达的理念,不应仅局限于竞技与场馆之中,更是一次将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流价值之中的良好契机。由此,全运会留下的最珍贵财富,不再是规模宏大的“两馆一场”,而是通过一次体育盛会,让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体育的福利惠及大众。

  在全运会发展的历史上,字面上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并不少见,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第十三届全运会做出了积极尝试。过往的全运会赛场,总有人抱怨看台上的观众太少,现在,全运会不仅将普通百姓请上看台,更将他们请进赛场,比赛的吸引力和意义自然都变得大不相同。让体育精英和普通群众都能从中受益,也为破解全运会中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这道非此即彼的难题给出了新答案。

  从第一届全运会叫响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全运惠民,健康中国”,仿佛一个轮回,全运会的价值评判和服务对象,愈发明显地回归全民层面。归根结底,体育是属于全民的事业,全运会回归体育的本质,应当是回归大众、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当全运会开始用打开大门的方式来吸引大众、回馈大众,培育出扎根于社会的活跃体育因子必将为时不远。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4日 15 版)

(责编:崔东、张帆)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