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人民太极

太极耄耋老人系列访谈

详推用意终何在?百岁太极老人杨德厚的智慧人生

人民太极
2019年09月16日15:08 |
小字号

在月坛公园的保福寺前,有一块属于晨练者的小天地,年逾百岁的老人杨德厚每日往来于此,晨习晚练,寒暑不断。

在外人眼里,杨德厚老人有诸多“头衔”——百岁“太极寿星”、北京陈氏太极拳研究会荣誉理事、顾问,北京大学工程学院电机系毕业、荣获过“元老杯奖”的电工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然而,在亲朋好友和弟子们眼里,杨老不仅是一位性格宽厚慈祥的长者,更是一位饱含人生智慧的老师。

近日,我们有幸拜访了这位百岁太极老人,在他的故事里捕捉到太极贯穿于百年人生的深厚内涵。

人物小传:杨德厚,1919年出生,陈式太极拳百岁传承人,早年师从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发科先生,194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程学院电机系,曾工作于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工局,后调入第一机械部科技信息研究院。退休后于北京月坛公园义务教授陈式太极拳,未有间断。

初见杨老是在月坛公园,清晨7点钟,杨老像往常一样骑着一辆三轮小电车来到这里,与从各地赶来学习的弟子一起切磋拳艺。杨老身着简单素净的衣衫,一顶遮沿小帽,眉头斑白,精神头却很足。杨老坐在小电车上,眼睛眯成一条缝,笑眯眯地看着弟子们练拳,也不说话,却给人一种千帆已过后淡然深邃的感觉。

弟子们练拳到尾声时,杨老轻轻站起身走到中央,与众人一同习练切磋。8点,练完拳的弟子们陆陆续续去上班了,我们追随杨老来到其家中,开始聆听他的人生故事。

学拳:从懵懂无知到血肉渊源

“那时候只是个七岁的小孩儿,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人家练拳,我也跟着练,就这样开始了。”谈到与太极拳的渊源,杨老回忆时说。

童年的杨老生活在西单商场后面的前马馆胡同5号的四合院里,杨老一家是满族正黄旗舒穆禄氏后代,祖先扬古利曾为清太祖努尔哈赤身边一员重将。满族人擅长习武骑射,童年的杨老便跟随几位哥哥在四合院里练练拳脚。

“那时候,二哥杨益臣已经跟随陈发科老师练拳了。有一天,正好陈发科老师去我家,看到我,便指着我说,这孩子不错,可以练练太极拳。”杨老这样回忆道。“开始练拳时,就记得老师说练拳能让身体强壮、少生病,还能认识很多人,后来渐渐发现,练拳确实如此,这些年来我都没得过什么大病,因为热爱,就这么一直坚持下来了。现在想想,糊里糊涂活了一辈子,但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太极拳,就这样和太极拳结成了血肉渊源。”言谈之中,我们也感受到杨老对太极拳那发自内心的热爱。

教拳:义务教拳,“偷学”者甚多

问起这么多年来,大概教了多少弟子,杨老脱口而出:“记不得啦!我在公园里练拳,有的人就在一旁偷着比划。”其实,从弟子们的话语间我们了解到,几十年来,慕名而来追随杨老学拳的国内外弟子已千人有余。

一人练拳,全家受益。杨老表示,跟随他练拳的一些人,习拳之后感觉身体更好了,于是带动影响了更多人去学拳,使更多人因此受益。

融通:太极拳让我变聪明、长智慧

“我是学电气工业的,里头用到数学、物理、化学,很多人学起来感觉很难,我独不觉得,那些难题到我这里都变得很容易解决。”有些人认为杨老天性聪明,但杨老自己认为,是练拳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更清楚、思维更敏捷。

话语间,无论自身专业知识,还是太极拳的习练,杨老常挂在嘴边的都是一个词语——“热爱”。单纯的热爱造就了执着的坚持,或许正是杨老无论做什么都能深得其中内涵的原因所在。

挖掘:学拳精髓在于懂其内在、知其深意

谈起初学者如何学习太极拳的问题,杨老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学习太极拳的根本在于“懂得”,由衷地去喜欢这件事,将太极拳作为自己的兴趣,深入地挖掘,不断坚持,才能学得好。

临别时,杨老赠予我们两册自己的个人传记。其中一册,杨老用缓慢却从容的笔触书写下自己的名字。屋里很安静,唯能听到笔尖划过扉页的沙沙声,和墙上老旧挂钟厚重的滴答声。手捧书册的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你轻轻翻过的一页,却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百岁太极老人杨德厚

(责编:管若寒、胡雪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