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跑步

馬拉鬆“春運”景象如何疏導

許蓓
2018年03月19日07:58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馬拉鬆“春運”景象如何疏導

■本專題策劃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煜

■本專題撰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許蓓

■本期特邀嘉賓

北京大學100871跑團團長 於晨

悅跑圈聯合創始人兼CEO 梁鋒

2018年4月15日,是中國馬拉鬆辦賽歷史上神奇的一天,這一天全國各地有40場馬拉鬆同時舉辦,其中有10場比賽冠以“國際馬拉鬆”名稱,跑友戲稱馬拉鬆也有“春運”。扎堆辦賽,到底體現的是馬拉鬆運動在國內的蓬勃發展,還是辦賽“過熱”欠缺理智規劃?這一期三言二拍,我們請到北京大學100871跑團團長於晨以及悅跑圈聯合創始人兼CEO梁鋒來說說他們的看法。

中國的馬拉鬆

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

許蓓:馬拉鬆“春運”在我看來的確有點讓人費解,我認為國內跑者目前來說,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賽事服務,尤其是更科學的參賽指導、訓練指引,而大部分賽事並沒有提供這樣的服務。到底有多少國內跑者能完成全程馬拉鬆,甚至半程馬拉鬆,我覺得可能並沒有辦賽方理想的那種程度。我們現在急需的,或許應該是培育市場,而不是直接給出賽事產品。

於晨:我倒是認為現在並不是比賽太多,而是比賽太少。馬拉鬆“春運”這個形容我覺得很有意思,春運本身是有中國特色的東西,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但資源配置其實並不平均,落到馬拉鬆賽事的舉辦上,也是這樣。比如4月15日這天是有40多場馬拉鬆賽,但各場賽事的地區分布、等級安排,都不是很均衡,賽事數量是很多,但是優質賽事很少,一些熱門比賽跑者報名參賽熱情很高,需要抽簽獲得名額,而有時候優質比賽的抽簽難度甚至比世界六大馬拉鬆賽都要高。

梁鋒:首先我不認為馬拉鬆春運是一個狂熱現象,倒是一個必然現象。馬拉鬆要發展成為全民健身的一部分,如果它不是能吸引全國、全民參與,只是少數人投入,就不能說是真正的全民運動。我覺得從數量上來看,目前國內的馬拉鬆賽事場次也並不算多,美國一年全國有3000多場賽事,中國目前隻有1000多場,從增長速度來看,其實中國還是不算很快的。在日本東京,一個城市裡面某個周末可能同時開展六七個十公裡賽事,或者更小的賽事。

許蓓:但國內的馬拉鬆人口,真的需要這麼多賽事麼?

梁鋒:我認為我們的馬拉鬆人口真的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多,從去年中國田協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們的馬拉鬆人口其實真的是不足以支撐那麼多賽事的,這就要去思考我們的辦賽方是以什麼目的來辦賽的。我們統計看看,這麼多賽事裡有很多是新開發的賽事,這種現象其實是說明有很多主辦地是一窩蜂地辦賽,沒有冷靜地思考過。

於晨:我同意目前國內的比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個觀點。太少,不是說數量上少,而是優質的賽事太少,跑者選擇參加哪一場比賽,會根據賽事的口碑,還有眾多跑友的經驗去選擇,好的賽事名額少,但跑友的參賽意願強,導致一個名額千金難求。

“國際馬拉鬆”泛濫是不理智現象

於晨:馬拉鬆賽應該有分層,有全國性的賽事,也應該有地區性的,全國性質的比賽適合各地跑友來參與,地區性的則主要滿足本地或是周邊地區的跑友參與,但現在來看,國內大部分馬拉鬆賽都追求規模,追求一場比賽有多少人參加,甚至追求有特邀選手參賽,動不動就冠上“國際馬拉鬆賽”的名義,還要有電視轉播,我覺得這種情況就是盲目的,體現不出賽事的差異化。

梁鋒:有很多賽事在舉辦前缺乏冷靜的思考,衡量一下自己的賽道夠不夠寬闊,安保力量夠不夠、應急預案完不完善、醫療保障夠不夠、補給夠不夠、志願者夠不夠,其實這些方面需要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團隊建設。我認為從規范的角度講,首先需要各地政府主管部門的考量,不是說每個城市都要做一個全馬,可以是一個省、一個大區,各個城市聯動起來,小城市、小一些的地區舉辦小型賽事,大城市舉辦大型賽事,這樣形成一張賽事網絡,形成一個有層次的金字塔型賽事結構,這樣不光可以讓辦賽團隊得到層層培訓,也能對跑者形成合力的培訓形式,讓跑者們有充分的訓練指導。不是每個人一起跑就要跑40多公裡、20多公裡,而是量力而行,也能通過賽事網絡進階。

許蓓:綜合兩位的觀點,可以說目前國內的辦賽層次不夠,小賽事、短距離賽事其實是不夠的。的確,很多跑者想參與比賽,但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一上來就跑全馬、半馬,我認為國內現在最缺乏的是科學的跑步訓練環境,這一點也是賽事主辦方可以拓展自身業務功能的部分。

梁鋒:所以我認為打造一個完善的賽事網絡會是比較好的辦法,無論是城市地區,還是辦賽者、組織者,都應該有這種逐步進階的理智。目前經濟發達地區的辦賽數量多,但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可能連全民健身的基礎設施都匱乏。我覺得也需要讓更多非發達地區的居民參與進來,動起來,這才是有價值的發展方向。

於晨:國內現在優質的比賽的確鳳毛麟角,很少有賽事是真的從跑友角度出發去設計的。跑友如何選擇比賽、怎樣便利地報名參賽,是否能有比較好的條件進行賽前准備,賽后是否能提供恢復等服務,能否這樣來考慮和組織一個完善的供跑者進行賽事旅行的服務?我覺得還沒有太多的賽事公司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和設計,是比較讓人遺憾的事情。從這個角度看,國內賽事還可以數量更多,才能讓跑友們粗中選細,才能讓賽事舉辦有競爭性,讓主辦方去更理智地規劃自己的辦賽、運營,倒逼運營方真正從跑者的角度去考慮,怎樣去辦好一場比賽。現在有很多地方需要專門邀請業余跑者去參賽,明顯是資源與需求並不匹配,高質量的比賽太少,反而有大量質量比較差的比賽出現了,這是不太好的現象。

跑者到底需要怎樣的馬拉鬆賽

許蓓:兩位都有談到目前賽事數量是看上去很多,但優質賽事、能吸引跑者參與的賽事卻不多。跑者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比賽?

於晨:首先馬拉鬆比賽並不應該一味追求規模。現在很多地區性的比賽追求“國際化”、追求參賽者數量有多少,我覺得並不理智,地區性比賽有自己的特色,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健身需求,我覺得這一點更重要。我們現在缺乏一些品牌賽事,其實馬拉鬆賽的細分是很多的,有競速比賽、有越野賽、有集體賽,也可以設計一些有本土文化內涵的、有特殊主體的比賽,而不是全都單純地有多少萬人參賽、有多少特邀選手參賽。

梁鋒:是的,也有不少辦賽組織,強調電視直播,我認為還是應該先把跑步本身做得更有趣,通過跑者、跑者圈子進行更有效的傳播,這才是有價值的。展示城市形象,電視直播並不是唯一的方式,賽事還是要把本身的口碑做好,把賽事口碑傳播做好,把賽事的趣味性做好,才能有所收獲——無論從地方政府、贊助商還是跑者來說,優質賽事才是有價值的東西。

許蓓:我們關注馬拉鬆新聞,經常會看到跑者出現意外、賽事組織不力、跑友多方位吐槽這樣的信息,如果馬拉鬆運動的信息傳播中有太多這樣的情況出現,當然對這項運動本身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我也認為電視傳播對於賽事舉辦來說,並不那麼重要,更關鍵的是跑友賽后的經驗分享,那麼這種信息傳播,它直接展示的就是賽事的真實一面,賽道是否適合跑步、補給和保障是否合理、賽事是否有獨特的趣味性,電視的轉播畫面,並不能遮蓋跑友的親身體驗和感受。

於晨:中國的馬拉鬆市場還是需要有更長的發展時間,作為跑者我們還是希望比賽能多一些,讓我們有更多經驗去積累,唯有積累才能造就更高水平的跑者、更好的組織者,才能讓比賽實現分層分級、滿足不同跑者的差異化需求。我認為國家的馬拉鬆協會、官方組織和賽事組織機構,都需要用心去做更多的規范管理,搭建一個好的賽事網絡、為賽事組織方、跑友都提供更多科學的引導。

(責編:楊磊、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