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第三十九屆比賽

“北馬”跑出新紀錄(體育大看台)

本報記者  劉碩陽  陳晨曦

2019年11月04日05: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2019年北京馬拉鬆迎來了新的男子組賽會紀錄。自1981年創辦以來,北京馬拉鬆一直在項目普及、辦賽方式上推陳出新,形成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獨特的品牌魅力。

  

  11月3日,當3萬名選手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等待發令槍響時,天空中還飄著零星的小雨。空氣微涼而濕潤,與一個月前名將基普喬格在維也納成功挑戰馬拉鬆“破2”時多少有些類似,北京馬拉鬆(以下簡稱“北馬”)也在這樣的天氣中成功迎來了新的賽會紀錄。2小時07分06秒,率先撞線的肯尼亞選手基索裡奧將“北馬”的男子賽會紀錄提升了10秒。創辦於1981年的“北馬”今年來到了第三十九屆比賽,成績的突破又為它翻開了嶄新一頁。

  成績取得突破

  “雖然稍微有些涼,但這樣的天氣實際上是很適合跑馬拉鬆的。”獲得女子組亞軍的中國選手李芷萱介紹,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幫助下,她跑出2小時29分06秒的成績,這也是自2012年賈超風奪冠時跑出2小時27分40秒后,中國女子選手在“北馬”取得的最好成績。

  獲得男子組冠軍的基索裡奧也對比賽時的天氣贊不絕口,這位30歲的肯尼亞選手去年在西班牙瓦倫西亞馬拉鬆賽上創造了2小時04分53秒的個人最好成績,他把自己的良好狀態帶到了北京。2小時07分06秒的成績刷新了埃塞俄比亞選手蓋布雷爾在2013年創下的2小時07分16秒的“北馬”男子賽會紀錄。

  今年可謂是馬拉鬆項目創造歷史的“大年”。9月15日,來自肯尼亞的卡姆沃羅以58分01秒刷新了男子半程馬拉鬆的世界紀錄﹔10月13日,同樣來自肯尼亞的科斯蓋以2小時14分04秒的成績創造了新的女子馬拉鬆世界紀錄﹔10月12日,基普喬格更以1小時59分40秒實現了馬拉鬆“破2”的壯舉,但因不符合國際田聯的部分規則而無法被認定為世界紀錄。“北馬”在今年迎來了新的紀錄,同樣是馬拉鬆成績不斷突破的體現。

  選手備戰奧運

  在“北馬”收獲了理想的成績后,李芷萱已經把目光瞄向了11月17日舉行的上海國際馬拉鬆,“打算跑完上海國際馬拉鬆給自己放一個假,回家休息。”李芷萱說,“一是我已經兩年沒有回家了,二是現在確實需要回去調整心情、調整狀態。”

  對李芷萱來說,明年的東京奧運會無疑是更大的夢想。11月2日,中國田徑協會公布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參賽選拔辦法並進行公示,根據選拔辦法,2020年3月21日將在重慶舉辦馬拉鬆項目東京奧運會選拔賽。“我肯定會參加東京奧運會的選拔,也會為此認真准備。”李芷萱說。

  入圍奧運會的先決條件是達到其成績標准,東京奧運會女子馬拉鬆的標准為2小時29分30秒。今年3月10日,李芷萱便在日本名古屋馬拉鬆中跑出了2小時26分15秒的個人最好成績,成為最早達到東京奧運會參賽標准的中國馬拉鬆選手之一。“我的能力還需要全方位提升,畢竟世界紀錄已經來到了2小時14分。”李芷萱非常清醒。

  另外,代表中國田徑隊參加了多哈田徑世錦賽的李丹獲得了女子組的第四名,雖然遺憾與領獎台擦肩而過,不過她2小時29分20秒的成績也順利“達標”。

  賽事品質提升

  自1981年創立以來,“北馬”一步步成長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品牌賽事。如今,“北馬”已成為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和體育文化相結合的典范,並以其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地選手前來參賽,一年一度的比賽成為國內外馬拉鬆愛好者的盛大節日。

  從2017年開始,華夏幸福成為“北馬”的5年冠名贊助商,正式成為這項經典賽事背后的重要力量。“北馬”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馬拉鬆賽事,其倡導的“挑戰自我、超越極限、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與華夏幸福所追求的陽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這也成為華夏幸福能與“北馬”牽手的重要原因。

  時至今日,馬拉鬆和路跑運動在國內已有極高程度的普及,去年全年在中國田協備案的馬拉鬆及相關賽事便多達1581場。據統計,今年“北馬”的預報名人數達到了驚人的165704人,比去年增長5萬多人。與“北馬”同日進行的杭州馬拉鬆,報名人數也接近14萬人。群眾對於賽事的關注與參與也可從側面得到體現,3日中午,在“北馬”進行的同時,北京冬奧紀實頻道《放肆奔跑》節目正式開播,這也是國內首檔以馬拉鬆和路跑運動為核心內容的周播電視欄目。

  更多參與、更多熱情,也促使“北馬”在內的國內馬拉鬆路跑賽事不斷提升品質。從1998年開放大眾選手報名,到2008年獲評國際田聯金標賽事,到2013年實現淨計時,再到2015年進入“全馬”時代,近年來,“北馬”實際上一直在“上新”,而這也是它能在臨近“不惑之年”開啟嶄新篇章、保持活力的原因。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04日 15 版)

(責編:李楓、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