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球星特维斯在比赛中。本赛季,他以高额转会费加盟中超上海绿地申花俱乐部。 |
2017赛季的中超、中甲联赛还没开打,几家财大气粗的俱乐部已经开始竞相高价购买外援。不过,这样的“烧钱热”或将迅速退温。
1月16日,中国足协正式公布调整方案。方案规定,新赛季各队每场上场外援为3人次,每场比赛中还应有一名U23(23岁以下)的国内球员首发。新政一出即引发舆论热议。
“钱大爷”逼足协出新政
从1月1日开始,2017赛季中超联赛冬季转会窗口开启。豪门球队的示范效应,让很多俱乐部开始忙着大肆高价“买买买”。转会费达6100万欧元的奥斯卡、2000万欧元的维特塞尔、1100万欧元的特维斯等强力外援纷至沓来。国内球员转会方面,国脚张呈栋也以1.5亿元人民币的转会费加盟河北华夏幸福,荣登本土新“标王”。
不过,根据足协公布的对2017赛季中超、中甲联赛相关规程内容的调整通告,在新赛季的中超联赛中,上场的外籍运动员(含亚足联会员协会所属运动员)被调整为3人次。
此前中超联赛的外援使用政策为每家俱乐部可以为5名外援(“4+1”)注册,即4名非亚洲外援和1名亚洲外援,上场比赛为“3+1”,即3名非亚洲外援和1名亚洲外援。此次调整意味着,如果一个俱乐部注册5名外援,每场比赛将至少有两名外援闲置。这可能促使除了征战亚冠的4支俱乐部外的其他球队减少外援引进,“亚洲外援”政策也备受冲击。随着外援人数的减少,各中超球队的国内球员储备量将会得到进一步重视。
针对年轻球员的出场,足协作出规定:在2017赛季中超、中甲联赛中,上场运动员名单中应列入至少两名U23国内运动员,其中一名首发。
对此,多名业内人士认为,此举的确有助于对年轻球员的培养,但是如何在具体执行中警惕U23球员身价暴涨,如何使这一政策更为符合足球规律、联赛规律,需要各方面广泛献计献策。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足球教练评价说,足协此前也出台过类似政策,但最终流于形式。如何防止在执行中走偏,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足改要坚定走下去
自《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以来,完成“理顺足球管理体制”的目标,一直是中国足球改革的重点。近期不断出现的重磅消息显示,足球改革正在稳步、深入推进。
1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足球管理中心正式注销,足协脱钩成为独立的社团法人,对中国足球各项事务进行监督、管理,标志着足协向着专业迈进了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足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原定于2016年年底成立的“中国职业足球联盟”,由于以俱乐部代表为主的筹备组在章程草案的核心原则上出现分歧和偏差,导致联盟没有如期成立。
在联盟筹建的半年多来,足协在联盟成员、联盟主席推选、联赛运营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做到了充分放权,以发挥俱乐部的主体地位。但是,当足球改革走进“深水区”,触动了足协和俱乐部的敏感利益时,如何保证改革能够坚定不移走下去,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足改需要符合职业联赛的发展现状和水平,不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另一方面,足改也需要保证联盟筹建过程中啃下梯队建设、“伪职业化”、法治监管等“硬骨头”。
中国足球历史欠账太多,不改不行。希望各方本着求同存异、合理合规、符合现状的积极姿态,从中国足球发展的大局出发,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