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宣讲团已组织宣讲220余场,现场观众近10万人

讲述冬奥故事 传递冬奥梦想(走向冬奥)

本报记者  季  芳

2020年10月19日06: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北京冬奥宣讲团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在多地组织了超过220场主题宣讲,现场观众近10万人。宣讲团成员通过讲述冬奥故事,推广冬奥知识,普及冬奥文化,传递奥运精神,带动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北京冬奥会。

  

  “高山滑雪是速度最快、救援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一旦发生事故,我们必须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以最快速度完成对伤员的评估、急救和转运。”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孙旭是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医疗队的一名滑雪医生。在宣讲台上,他讲述着自己的冬奥故事,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日前,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奥运村街道,8位宣讲员带来了各自的冬奥故事。北京冬奥宣讲团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组织了超过220场主题宣讲。

  在故事中分享奥运情怀

  9月29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街道礼堂内气氛热烈。宣讲活动开始前,现场大屏幕播放着北京冬奥会宣传片,一下子将人们带入了冰雪世界。

  “北京冬奥会赛场如何分布?”“冬奥筹办进展如何?”“筹办过程如何体现‘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秉承着宣传推广北京冬奥会,带动更多人关注冬奥、参与冬奥这一宗旨,宣讲活动一开始,宣讲团成员、来自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的陈博就围绕大家关心的话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随后,8位宣讲人依次登场,他们来自各行业,有冰雪项目前国家队运动员和冰雪运动爱好者,也有大学生、场馆工作者和首钢职工。

  宣讲团成员、来自中国联通的张嘉表示,借助5G技术,延庆小海陀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一座无人山变成了“智慧山”,“智慧办奥,展现出我们办好北京冬奥会的决心,也体现了我们科技发展的实力。”

  “每位宣讲员将自己的故事浓缩在8分钟时间内,在宣讲平台上集中呈现,可以让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北京冬奥会。”宣讲团成员侯琨说。作为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他从2012年开始,利用8年时间走遍了世界所有举办过冬季、夏季奥运会和青奥会的城市,探寻奥林匹克的文化印记,在世界各地的见闻也被侯琨写进了宣讲稿,“通过小视角反映大时代,让老百姓感受到举办冬奥会为国家、城市带来的变化。”

  在工作中参与冬奥筹办

  冬奥宣讲团成员是千千万万冬奥建设者、参与者的代表。他们的生活因冬奥会而改变,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北京冬奥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山滑雪比赛赛道坡度大、现场气温低,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医疗救援,滑雪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急救经验,还需要有过硬的滑雪技术。为了锤炼本领,孙旭和队友经常背着重达15公斤的救援装备,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雪场中穿行。跪在雪地上练习心肺复苏、趴在陡坡上练习气管插管是训练的“必修课”,每次训练结束,他们都被冻得手脚麻木、全身冰凉。

  扛住了严寒与雪地的冰冷,经历了无数次计时4分钟的惊心动魄,他们在今年1月圆满完成了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高山滑雪项目的保障任务。那一刻,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尽管工作很辛苦,过程中可能会受伤,但是从建队之日起,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也没有一个人掉队。”孙旭表示。

  “参与冬奥、服务冬奥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我们很幸运可以梦想成真。”张嘉说。

  宣讲团成员、 曾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任职的罗璇,手机里存着她在“水立方”变身“冰立方”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在她看来,“水立方”完成水冰转换是一项创举。“我们经过300多个日夜的科技攻关,终于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她说,“看着制冰管上的冰晶慢慢生长,最终变成洁白无瑕的冰面,我记录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所有科研人员辛勤付出的点点滴滴。”

  在宣讲中传递奥运精神

  2017年,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联合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共同组建北京冬奥宣讲团。截至目前,宣讲团的足迹已经到过北京、河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多地,他们将冬奥故事带到了学校、社区、机关、企业,超过220场的宣讲活动,现场观众有近10万人。“这为宣传推广冬奥知识、普及冬奥文化、传承奥运精神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肖峻峰说。

  在北京大学,冬奥宣讲团的到来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宣讲团成员刘晨讲述了自己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做志愿者的经历和感受,并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北京冬奥会,为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贡献青春力量。

  在新疆阿勒泰,宣讲团在5天时间里走进了当地的学校、军营和机关,分享冬奥故事,传递正能量。1992年巴塞罗那残奥会冠军刘玉坤在宣讲中展示了自己的残奥会金牌,并鼓励大家关注冬奥、勇敢追梦。来自阿勒泰第一高中和第二高中的400多名师生听了宣讲。大家纷纷表示,从宣讲员的故事中感受到了鼓舞和力量。

  对于每一次分享,宣讲团成员都格外珍惜,一篇讲稿经常改了又改。讲述与分享的过程,带动了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北京冬奥会。

  “很高兴能在这个平台把自己的冬奥故事分享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了冬奥会为首钢转型发展带来的变化。”宣讲团成员、北京首钢园制冰师刘博强说。刘博强曾经是首钢厂的一名轧钢工人,如今已成为保障冬奥备战的一名制冰师,北京冬奥会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他也积极努力地拥抱变化。为了熟练掌握冰壶赛道制冰的“打点”技术,他曾背着40多斤的“打点”壶利用业余时间加练,场馆外的一条小路成了他的“练习场”,两个月的时间,他来来回回走过的路长达150公里。

  “办好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作为新时代的工人,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国家发展、国家大事之间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刘博强说,“曾经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就是到北京冬奥会时,我能以中国制冰师的身份,全力保障冬奥赛场。”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9日 12 版)

(责编:白宇、张帆)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