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1月4日下午,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何振梁因病逝世,何振梁先生親身經歷了北京兩次申奧的歷程,2008年,就在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人民網特別對何振梁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今天,我們重新刊載專訪內容,緬懷何老。
原文如下:
心情平靜等待奧運會正式開幕
主持人:首先感謝何老今天能夠接受我們的採訪。2001年7月13日,您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大會的主席台上親眼見証了北京申奧成功的全過程。彈指一揮間7年已經過去,再過一個月北京奧運會就要正式召開了,您此刻的心情是怎樣的?
何振梁:此刻心情反而很平靜,因為我們申辦成功以后,准備工作一直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進行。特別是中央又十分重視,最近胡錦濤總書記與各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領導一而再、再二三地視察奧運會籌備工作,對奧運會的籌備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在中國,不論是窮鄉僻壤,還是大城市,老百姓對奧運會支持、擁護或者關心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屆奧運會。所以,很多國際友人認為,北京奧運會肯定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奧運會。所以我現在的心情反而比較平靜,因為現在不再需要我來做,現在大量的工作,都是年紀輕的、十分精力充沛的、又是十分能干的人在工作著,從領導到具體工作都在做,看了以后真的很放心。
北京奧運會凸顯人文特色
主持人:我們舉辦這屆奧運會的目標是高水平、有特色。您覺得我們在舉辦這一屆奧運會的時候,我們的特色主要應該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何振梁:我們提出了三個理念,已經很精辟地概括了這個特色是什麼。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假如說前面兩個特色,有些國家也有,那麼我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人文方面的。
首先奧運會歷史上100多年了,東方文化背景的國家來舉行的之前隻有兩次,一次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一次是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現在增加了中國。這次在中國北京舉辦奧運會,中國是東方文化圈最主要的文化發源地。所以在這樣情況下,我們怎麼體現我們悠久的文化,又要體現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開放的、以人為本的這樣一個中國。這個文化和人文奧運的內涵就遠遠超過出了其他國家。實際上從准備工作可以看出來,包括會徽、獎牌、火炬的設計、吉祥物福娃所表達的理念以及我們在整個過程中,對運動員、對各方來客所表示出來的高度的關懷,我們對人民的重視,都處處說明了我們的人文精神。
從體育建筑來說,這次修建了很多建筑,都充分體現了既是適合於運動員發揮最好成績的基礎設施,又能表達非常鮮明的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的特色,又是和時代的腳步是齊步前進的。不管從我們的准備工作、我們的體育設施建筑業,還是我們人文關懷各方面,比如交通以及對環保的重視,處處體現出我們這方面的特點。
北京奧運會讓國際奧委會、中國和世界“三贏”
主持人:經過七年的籌備,就像您剛才說的,我們把很多中國文化的元素融合到了奧運籌備的方方面面,同時在北京這個城市各方面的硬件,我們也發現有了很大的變化。大家看到,天更藍了,水更綠了,整個城市漂亮了很多。您覺得每一個城市舉辦奧運會對於這個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對這個國家的人民精神面貌的促進和提高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何振梁:在我們申辦過程中以及之后,我講了,都是我們很強調的,就是北京奧運會的意義所在。我們提出了一個說法,叫做“三贏”。哪“三贏”呢?第一,對國際奧委會來講,它是第一大贏家,因為它在100多年歷史上,第一次把奧運會引到一個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來舉辦,13億人口,通過在北京舉辦奧運會這樣一個決定更能夠傳播奧林匹克價值觀,它的理念,它所倡導的公平、和平、友誼、公平競爭,這是它所追求的目標。國際奧委會已經深切地體會到了這一點,並且多次表揚中國。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在舉辦奧運會過程中,奧林匹克的教育能那樣深入人心,公眾不僅理解五環,包括它的火炬代表的是和平、友誼、進步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五環還代表著一種希望,一種光明。所以13億人民能夠支持這樣一個理念,擁護這樣的理念,身體力行地貫徹這樣的理念,對世界會有多大的影響?對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影響會有多大?所以這是它的第一個影響。
第二個影響是中國。中國通過奧運會的舉辦,和世界更加融合在一起,更開放,更好地推動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可以通過這七年的變化,它的發展速度,咱們都有體會。恐怕比任何的事情都要快、都要深入。
第三個影響是全世界,不是單純中國受影響,全世界都能感受到影響。通過奧林匹克運動會,全世界哪個角落的人都會有人到這裡來,全世界的媒體都要到這裡來,世界都知道中國是這樣的一個國家,更了解了中國、更理解了北京奧運會為什麼得到中國人民的支持和熱烈擁護,如果他們了解了真實的中國,中國的人民在追求什麼,他們願意和世界和平在一起相處,他們願意和世界共同攜起手來,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像我們的口號一樣,“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你想想,如果人們之間互相了解增加了、互相的信任增加了,互相的尊重就增加了。這樣的話,對世界今后的發展會有多大的作用呢?
所以我覺得看奧運會就從這個角度去看就好了,就是知道奧運會對北京也好,對世界也好,對我們中國也好,會有多大的、全面的影響。而這個影響不單單是體現在閉幕式時候的成功,大家都很高興。而是應該這樣看,幾年以后、更長遠以后看,它的影響會滲透到各個方面去。
中國舉辦奧運會 人心所向
主持人:應該說舉辦一屆奧運會是一件具有長遠效益的盛事。尤其是這次舉辦奧運會給我們非常感動的一件事,就是大家覺得通過舉辦奧運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大家都發現,不僅是現在國內的人民非常歡迎奧運會,而且在海外的華僑華人都非常激動,有很多外國的媒體非常驚訝中國人對奧運會的這種感情。
何振梁:想想2001年7月13日那個夜晚,不僅是北京,不僅中國,全民都沸騰了。一個完全歷史性長久記住的不眠之夜,全世界的華人都是這樣的。一位同志,當時他在悉尼學習進修,他告訴我那天晚上悉尼市所有的華人都自發組織起來游行,打著標語,到所有的地方,每一個街道都去了,就是慶祝申奧成功。
對比第一次我們申辦北京奧運會,兩票之差沒有成功。曼谷的一位華裔告訴我,第二天早晨互相見了面以后沒有任何語言,平常朋友見面拍拍肩或者笑,但是那天大家都是帶著十分沮喪的心情,所以反差就那麼強烈。所以全世界華人都十分看重北京奧運會,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國經歷了太多太多,一百多年來,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所以終於通過奧運會這個點向全世界顯示中國要和大家在一起,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我覺得不是單純地看到這一點,應該看到全世界的有識之士都是為此感到高興。我們奧運會之所以成功,除了本身中國的努力、中國的發展以外,還得到了有識之士的強烈支持。很多國際奧委會委員跟我講,把我看成你們申奧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吧。就告訴我該做什麼就行,你不要來做我工作,我肯定支持你。所以這種感情,確實使得我們第二次申辦的時候,那樣的高票,很快就勝出了,所以真的感覺到人心所向。
現在我們也不要看到一帆風順,總是會有一些人不願意看到,本來他們並不怎麼瞧得起的,或者他們可以任意擺布的那個民族真正能夠站起來。這種情況之下,總是會有一些人反對,而且有些是公開的。從我們的火炬就可以看出來。火炬的結果看起來是壞事,有人來沖擊,但是激起了全世界華人的團結,我想更應該看到通過這樣的一個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一場大的辯論,到底該怎麼看北京奧運會?到底怎麼看火炬?辯論的結果可以看出來,經過這麼幾個月的辯論的結果,都在思考,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奧運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超越了政治、超越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差異的,讓全世界的青年在友好、公平的條件下競爭的、友好相處的聚會。大家都應該正視它,都應該珍惜它。這是絕大多數主流的意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從今以后會更好地來看奧運會,它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它主要應該奮斗的、追求的是什麼目標,大家共同維護好這個來之不易的人們的一個共同的遺產。我想這是一個好事情。
但大家都這麼認識嗎?不一定。肯定還有少部分的人利用這個事情來做各種各樣的文章,我們應該看到這一點。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更大的大局,就是這些跳梁小丑,總是會有,但是無損大局。相信我們的北京奧運會將是一次十分盛大的、受到全世界人民歡迎的一次奧運會。並且給中國留下一個獨一無二的遺產,正像國際奧委會評估委員會所說,獨一無二的遺產。我想這個遺產不僅僅是物質的,當然水立方、鳥巢,還有地鐵、軌道交通,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給世界留下了什麼遺產,以及我們中華民族今后的發展會更加充滿自信、更加主動、更加和世界融合在一起向前共同邁進,這是我們更看重的北京奧運會所帶來的遺產。
希望媒體客觀報道,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
主持人:說到奧運會,有一個非常令人關注的群體,那就是記者,這屆奧運會大約有兩萬一千六百名記者來到北京採訪,這還是注冊的。您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包括中國的媒體、記者,有一些什麼樣建議嗎?
何振梁:這次中國是打開大門的,歡迎大家來看。我相信大家所看到的會是一個真實的中國。真實的中國包括什麼方面呢?兩個方面,一個是它取得的成就,它是積極向上的,它對自己今后發展的信心,以及它遠大的規劃。同時,他會看到中國盡管從經濟總量來講已經很大,屬於世界第幾位。但是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它擺脫貧窮落后,它擺脫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擺脫過去封建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所遺留下來的精神上的包袱、體制上的包袱,都需要一個過程。我覺得客觀的記者既要看到中國巨大的成就、發展和前進,又要看到目前面臨的嚴峻的挑戰。相信他們也會看到,像這次汶川大地震中中國人民表現出來的勇敢面對任何的苦難和挑戰,和大家在一起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的精神。隻要他們客觀、如實地報道,不只是看到負面的,即使這樣也沒關系,太陽底下還有陰影呢?沒有國家說自己國家是完美的。隻要我們自己對自己有信心,隻要讓媒體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而這些媒體真的是出於客觀的、公正的態度,我相信他們自己的職業道德也好,個人做人的良心也好,他會看到我們的發展、我們的前景。至於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夠,我們歡迎大家提出批評的、積極的建議。任何國家都需要別人的評論,看看我們國家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比如我自己胡子長了自己看不到,需要一面鏡子來看看,刮刮胡子。同樣的道理。我希望我們上上下下都有這個肚量,特別是我希望我們老百姓也體現出來這種肚量,我們作為東道主對世界各國的來訪者,都應該給予他們熱情地接待,真正通過奧運會讓世界了解我們中國人願意和大家友好相處,我覺得老百姓也都會為奧運做出貢獻。
計劃出書,敘述在國際奧委會的日子
主持人:正因為奧運會是全球大家庭盛大的聚會,所以我們一定要當好東道主,熱情地接待好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各地的朋友們。剛才我們談到記者,我這裡有一本書,也是一個記者的典范之作,書名叫《親歷申奧》,這本書是何老的夫人、人民日報資深記者梁麗娟老師的親筆力作,通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北京申奧的詳細細節,這本書是我們中國奧林匹克運動非常重要的一個記錄。何老自己有沒有出版回憶錄或者自傳的打算?
何振梁:我的體育方面的經歷,也是我夫人寫的,叫《何振梁五環之路》,也出了英文版,英文版的名字叫《何振梁與中國的奧林匹克夢》。這是關於我的體育方面的成績。但是關於我1981年在國際奧委會裡面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以后,一直到現在當了16年的執委,其中包括一屆副主席,經歷很多。可以說,薩馬蘭奇是1980年當主席,1981年當委員,1985年當執委,他所經歷的很多事情我都參與了,甚至可以說參與決策的。這些東西如果把它能夠再回憶一下,恐怕對我們更深地理解奧林匹克運動會,對於今后的人們怎麼樣處理體育這方面的問題,可能會有借鑒的作用,避免我的不足,或者我已經做過的事情,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往前發展,這是我在想的。北京奧運會以后,我閑下來,可以在這方面整理整理我的日記等等。
還有一本書,我現在暫時不說,正在出版當中。
主持人:非常感謝何老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專訪。我們當然非常期待您的力作能夠盡快面世,因為這對於世界奧林匹克事業,對於中國的體育事業來講是絕無僅有、非常珍貴的財富。
非常感謝何老接受我們的採訪,也祝願您在今后的工作當中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何振梁:謝謝。
(2008年7月7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