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何振梁逝世
人民網>>體育>>正文

北京申奧功臣何振梁去世 中國體育痛失棟梁

2015年01月05日08:53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體育痛失棟梁

昨日下午,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何振梁在北京協和醫院去世,享年85歲。作為新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見証人,何振梁曾擔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並兩次作為北京申辦奧運會的陳述人,是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重要人物之一。

何振梁1929年出生於江蘇無錫,早年曾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的法語翻譯。1952年,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何振梁參加了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5屆奧運會。1981年,何振梁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此后曾擔任副主席一職,被譽為中國體育外交家和先行者。

1993年和2001年,何振梁兩次作為北京申奧的陳述人之一,是北京申奧成功的極其重要的人物。“無論你們今天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將載入史冊。但是隻有一種決定可以創造歷史。你們今天這個決定可以通過體育促進世界和中國友好相擁在一起,從而造福於全人類。”2001年7月13日,何振梁的這段陳述更是成為中國體育的經典。

2009年,何振梁卸任國際奧委會委員,慢慢淡出視野。最近兩年,由於腎部衰竭,何振梁大部分時間在協和醫院度過。昨日15時50分,何振梁辭世,享年85歲。

作為北京申辦夏季奧運會的功臣,何振梁生前的一大願望是能看到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北京冬奧申委昨日對何振梁的去世深表哀悼,並表示將全力以赴、扎實工作,用實際行動完成申辦使命。

此外,遠在何振梁家鄉無錫的“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今日將開設靈堂,供群眾緬懷和悼念。

追憶錄

鄧亞萍:一句話銘記終生

“任何事情,從現在開始做都不晚。”鄧亞萍一直記得何振梁對自己說的這句話,這讓她受益終生。鄧亞萍稱剛進入國際奧委會時,何老對她這個晚輩的鼓勵和幫助,讓她在嶄新的領域迅速打開了局面。

1997年,24歲的鄧亞萍當選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當時語言不通,人脈不熟,完全是從零開始。”鄧亞萍回憶稱,當年參加奧委會會議時,會場隻有她帶了翻譯,走到哪兒都感覺兩眼一抹黑。

“那會兒對國際奧委會的業務完全不熟悉,會上討論問題時,我也完全跟不上,感覺很難受。”昨晚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鄧亞萍回憶說,帶她走出困境,迅速打開工作局面的正是時任國際奧委會執委的何振梁。

“看到我語言不通,他一直耐心地鼓勵我、幫助我,告訴我學習外語和處理事情的方法。何老說‘任何事情,從現在開始做都不晚’,這句話讓我再次鼓起了勇氣面對挑戰,至今仍讓我受益匪淺。”

楊揚:他讓世界認可中國

任職國際奧委會后期,何振梁致力加大中國籍委員在國際奧委會的影響力,鄧亞萍、李玲蔚、楊揚都得到過他的幫助。楊揚昨晚回憶稱,何振梁憑借自己的能力和魅力,讓世界認可他的同時也認可了中國。

“何老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老前輩。”得知何振梁去世的消息,楊揚很難受,她說原本希望春節前去醫院探望,“從2006年成為國際奧委會婦女與體育委員會委員后,我就經常向何老請教,他每次都很耐心地教我如何有效地開展工作。”

“何老是能讓中國體育走出去,又能將奧林匹克帶進來的劃時代的人物。”在楊揚看來,何振梁對中國體育的發展功不可沒,“在中國當時各方面都比較差的時候,何老能在國際奧委會站住腳相當不容易。當時很多人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我們,何老憑著個人能力和魅力讓他們打消了這些看法,也讓世界認可了中國。”

家鄉奧運陳列館今設靈堂

“下午知道消息后,很多媒體和群眾都自發來館裡緬懷,我們也准備在館裡開設靈堂。”無錫“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館長徐煒稱,為了這座陳列館,何振梁無償捐贈了近2000件物品。

2008年,“何振梁與奧林匹克陳列館”在無錫開館。“每次回家鄉無錫,何老都會過來看看。”館長徐煒向新京報記者介紹,從2007年開始,何振梁先后向館裡捐贈了1900余件物品,“最后一次是南京青奧會前。”

近2000件物品中,有何振梁參加國際奧委會所有全會的工作証,也有他參加十余次奧運會的相關物品。“我們還保留了一份北京申奧成功時,所有國際奧委會委員簽名的紀念封,這是全球唯一一份。”

徐煒稱,何振梁曾陪同薩馬蘭奇、羅格來館參觀,去年南京青奧會期間,由於身體不適,何振梁讓夫人梁麗娟陪同巴赫來館裡參觀。據徐煒介紹,陳列館今日會開設靈堂,供群眾緬懷,“此外我們會在影院循環播放何老的片子,以此來紀念他。”

■ 記者手記

喜愛網球的何老

大學畢業后,我的第一份工作的地點在體育館路8號大院。當時我在三樓上班,一段時間后,認識了二樓的何陽,為人低調、謙遜。后來才知道,何陽的父親是何振梁。

真正見到何老本人,是在2006年多哈亞運會的一次偶遇。開幕式當晚,多哈下起大雨。散場后,現場有些混亂,無意中在新聞中心外撞見了何老。上前說明來意,何老很痛快地接受了採訪,並向我透露,國際奧委會事先也不清楚開幕式的點火儀式方案。

兩天后的哈裡發網球場,又一次見到何老,安靜地坐在場外,隔著鐵絲網看孫鵬與日本選手鬆井俊英的比賽。熟悉何老的人都知道他喜歡網球,但繁重的工作讓他少有時間上場揮拍。待退休后有時間了,身體卻飽受病痛折磨。

去多哈前,我已做了4年網球專項記者。彼時中國網球剛起步,專項記者人數並不多。坐場邊聊了一會兒比賽,何老扭頭問我:小伙子也喜歡網球?有了共同的興趣,採訪就輕鬆了許多,我也順利完成了多哈亞運會的第一篇人物對話。

北京奧運會前后,在一些活動中見過何老,每次上前打招呼,何老都禮貌地回應。有一次採訪中又聊起網球,何老說自己是打不動了,讓我們堅持下來,網球是一項能打到老的運動。新京報記者 孫海光

“我是不可收買的人”

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前局長袁偉民在《袁偉民與體壇風雲》一書中指責何振梁把票投給了韓國人金雲龍,並隱射其中可能會有賄金因素。對此,時年近80歲的何振梁做了公開回應,坦言自己“不可收買”。

我們為了北京申奧成功,積極做中國的朋友的工作,希望他們也把票投給羅格。而這位國際奧委會資深的中國委員(指何振梁)卻做反工作,讓我們的朋友把票投給金雲龍。他明明知道這麼做對北京不利,為什麼還要不聽勸阻堅持己見呢?真不知道他的目的和動機究竟是什麼?——摘自《袁偉民與體壇風雲》

你想一想,一個退下來的、身體有病的人,為什麼還要參加‘申奧’?無非是希望多為國家做點事情。書裡暗示我為了蠅頭小利去投金雲龍的票,別忘了我早就是國際奧委會裡公認的‘不可收買的人’。我都是快80的人了,那個錢對我有何意義?一個一輩子都為國家的人,怎麼會做那種事情呢?——何振梁回應

奧運錄

何振梁 一生獻給奧林匹克

2001年7月13日22點08分,莫斯科世界貿易中心,當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宣布北京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時,全中國沸騰了。

作為北京申奧的關鍵性人物,時年72歲的何振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北京拿到了奧運會主辦權,我這輩子沒有遺憾了。”何振梁說。

何振梁的一生,與奧運會緊密相連。

撰文/新京報記者 肖萬裡

【申奧功臣】 為了申奧沒時間去看病

北京申辦過兩次奧運會,何振梁都是陳述人。

1993年,北京遺憾輸給了悉尼。何振梁強忍內心的痛苦,微笑著轉身,第一個與澳大利亞的代表們握手。

《奧運中國:中外名人解讀北京奧運》一書寫道,當晚何振梁和夫人回到酒店后,女兒從北京打來電話:“爸爸,我看了電視,你別太難過了,要保重身體,我愛你。”放下電話,何振梁的淚水奪眶而出。

2001年,北京最終拿到了奧運會主辦權。何振梁又一次流淚,隻不過這一次是喜悅的淚水。

北京申奧成功,何振梁功不可沒。

申辦過程中,由於國際奧委會規定不能邀請國際奧委會委員到申辦城市訪問,為了讓委員們了解北京、投北京一票,何振梁穿梭於各國委員之間,5個月時間裡,他有69天在國外和飛機上,出訪11次。何振梁喜歡打網球,但足足8個月沒有摸過球拍。他喜歡看書,買了一大堆書,也沒時間翻一下。

為了讓北京20多萬字的申辦報告更為出色,何振梁拿出了自己精通英、法兩國語言的優勢,字斟句酌。申辦報告完成了,他也因為過度勞累住進了醫院。在那之前,他身體就不好,但實在擠不出時間去看病。

【奧運傳奇】 教會薩馬蘭奇說“北京”

“他是我在國際奧委會中最親近的朋友之一。”國際奧委會前主席、已故的薩馬蘭奇先生在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評價何振梁。

何振梁1929年12月29日出生於江蘇無錫。上學時,他是絕對的學霸,曾跳過3次級,16歲時考入上海震旦大學機電系。解放后,他進入團中央任法文翻譯。

1955年,何振梁進入國家體委。

在幫助中國恢復國際奧委會席位后,何振梁當選了國際奧委會委員,並在1981年到1989年期間實現從委員到副主席的“三級跳”。而且,每次都是全票當選,這在國際奧委會歷史上獨一無二。

在國際奧委會工作期間,何振梁與薩馬蘭奇並肩作戰,他還教會了薩翁用中文念“北京”兩個字。

何振梁在申奧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在會場中,薩馬蘭奇派他的秘書來問我‘北京’兩字如何准確發音。北京的外文拼音是Beijing,但根據西班牙語的發音習慣,j的發音一般是h,則很可能把北京說成北‘興’。為此,我根據西班牙語的發音習慣,為薩馬蘭奇把北京的拼音寫成是Beidjing,使他能准確發出北京的拼音。”

后來大家都聽到了,薩馬蘭奇在全世界的關注下,字正腔圓地念出了“北京”兩個字。

【才華橫溢】 給毛澤東周恩來當翻譯

如果沒有與奧運結緣,何振梁也許會是一名出色的翻譯家。

2001年8月1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九版,講述了何振梁給毛澤東、周恩來當翻譯的故事。

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年輕的何振梁以其嫻熟的外語,不僅擔任意大利共產黨代表團的翻譯,還受到毛澤東的關注。

有一次翻譯結束后,毛澤東同他身邊年輕的翻譯親切交談。

毛澤東說:“小同志,你叫什麼名字?”何振梁立即回答:“報告主席,我叫何振梁。”毛澤東又問他名字怎麼寫,何振梁回答說:“振作精神的振,棟梁的梁。”毛澤東高興地說:“呵,振作精神,很好!”

這次交談,也讓何振梁有了更多展現自己翻譯才能的機會。

后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在接見外賓時的法語翻譯大多由何振梁擔任。不僅如此,毛澤東還把何振梁介紹給周恩來,以至於他有機會多次以翻譯的身份隨總理出訪。

這樣一來,何振梁長期在領袖身邊耳濡目染,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不僅從周恩來身上學到了不少翻譯技巧和很多做人道理及敬業精神,而且使他結識了一大批歐洲朋友。

后來回憶這段經歷時,何振梁還是極其仰慕領袖們的風採。(孫海光)

人生錄

●1929年

出生於江蘇無錫,祖籍浙江上虞。

●1938年

隨家遷至上海的法租界,轉讀教會學校。

●1950年

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同年到團中央工作。

●1952年

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芬蘭舉行的第十五屆奧運會。

●1953年

與當時同在團中央工作的梁麗娟結婚。

●1954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起

從事體育工作,到國家體委搞國際聯絡工作。

●1964年起

歷任中國體操協會副秘書長、中國乒乓球協會秘書長、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秘書長、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奧委會主席等職。

●1980年

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1981年

當選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

●1985年

任國家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同年當選國際奧委會執委。

●1989年

當選中國奧委會主席,並當選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曾任國際奧委會大眾體育委員會副主席,后任國際奧委會文化委員會主席。

●1992年

被西班牙卡洛斯國王授予大十字勛章。

●1993年

北京申奧團陳述人之一,參加申辦2000年夏季奧運會。

●2001年

北京申奧團陳述人之一,參加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申辦成功后,他逐漸退出了大眾的視野。

●2008年

擔任北京奧運會北京站第432名火炬手。

●2015年1月4日

因病醫治無效,在京去世,享年85歲

(責編:胡雪蓉、楊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