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何振梁逝世
人民網>>體育>>正文

體育外交,新的“何振梁”在哪裡?

雷煜 白志標

2015年01月09日08:40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體育外交,新的“何振梁”在哪裡?

■本期特邀嘉賓

北體大奧林匹克研究專家 任海

外交學院外交學博士 周帥

新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見証人何振梁已經離開了人世。雖然,在其開拓的體育外交疆域上有更多人在固守和繼續發展,但毋庸置疑,何老的離去使中國體育在國際體育外交戰線上少了一位領袖人物。

2022年冬奧會申辦,盡管競爭看似沒有上一次申辦那麼緊張,但依然需要何振梁這樣的國際體育外交大家。好在與當時相比,現在國際奧委會有更多的中國人在發揮作用。無論是於再清,還是李玲蔚、楊揚,他們在資歷和影響上,與何振梁相比仍有一些差距。那麼,誰能盡快成為新的“何振梁”?

何振梁離去

對中國體育外交影響有多大

白志標:在何振梁老先生去世后,無論是與他共過事還是沒有共過事的人士在談及這位老人時,幾乎都提及他的去世對中國體育是不可彌補的損失,尤其是給中國體育外交留下無人能取代的空白。不可否認,何振梁在中國奧林匹克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兩次申奧過程中,正如北京社科院金汕研究員所言,不管人們對他在中國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功績如何評價,但申奧功臣這個稱呼是無可非議的。不過,何振梁離去對中國體育外交的影響我覺得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畢竟時代不同,現在的中國體育在國際體育舞台,在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中已不是當年他單打獨斗的情形。

周帥:何老作為一個體育外交家,去世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體育外交,畢竟他在國內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俗話說人在人情在,有了他很多事情可能變得容易,而人走茶涼的事情多的是。

我想說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和作用畢竟有限,其背后的一個組織、制度持續推動才是根本,所以我覺得在何老去世后我們需要考慮后何振梁時代中國體育外交的變化,不僅是競技領域,還有大眾體育領域。

任海:我認為,何老的去世絕對是中國體育外交事業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重大損失,他是我們新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執委和副主席,也是新中國與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進行緊密聯系的第一代體育外交家。

在他這個位置,可以在國際奧委會和國際體育界影響到很多人。事實上,國際體育界也正是通過對何振梁的了解,來探究中國和了解中國對奧林匹克的態度。無論是經驗還是能力,還是個人魅力他都是沒人能比的,而這絕對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現在他離開了,這筆財富也跟著去了,因為他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奧運經驗寫成書。

體育融外交

全球外交領域的常用招數

周帥:體育也是重要的外交平台,有這麼幾種情形,一種是希望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來展示“我很行”﹔第二種,體育成為表達某種政治態度的工具或平台,比如1980年和1984年兩屆奧運會美蘇互相抵制的報復行為﹔再一種就是真正展現國家和地區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展現一個國家的動員能力和履約能力,進入21世紀的綜合賽事普遍是這種特點。還有一種就是當國家間其他外交手段效果不大的時候,體育外交變成“撒手锏”的角色。中美乒乓外交的小球轉動大球最為典型,還有羅德曼的多次朝鮮之行等。此外,我補充一點,在體育促外交的同時,外交也在促進體育發展,比如當年中蘇關系密切時,兩國間的體育交流也頻繁,而現在國家領導人出訪足球強國,同樣促進了我們與這些國家足球之間的交流。

白志標:體育向來被稱為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因此自然也就帶有與生俱來的外交特性,其實從那麼多的國家爭奪奧運會、世界杯等國際賽事舉辦權來看,除了經濟利益外,發揮本國政治影響力、更好地進行外交活動才是主要手段。正如周博士所言,體育外交在時代的發展中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比如在冷戰年代,體育成為兩個陣營交流最頻繁的平台,看似體育交流但傳遞的是兩國的政治意味。中美乒乓球是如此,友好運動會同樣如此,甚至1990年的中美蘇聯合登珠峰都如此。

任海:奧林匹克大家庭、國際體育組織本身就是一個國際社會,因此體育外交是必不可少的。雖然你是這個國際組織的一員,但你同時也代表著背后的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這些組織內的成員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可以說是歐美特別是歐洲人是國際體育組織的主導,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亞洲人、非洲人進入到這些組織,不再是歐洲一言堂,這使得體育外交變得更為復雜,從申辦奧運會的過程中就能看出來,所以體育外交家的專業性、過往資歷、人格魅力和你所在的國家的影響力都成為體育外交爭奪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體育和外交

中國聲音越來越強

任海:我國對於體育外交向來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時,聯合國席位和國際奧委會成員都沒恢復。何老就是在那時開始與體育、與奧林匹克結緣。正因國家對體育外交的重視,何老最終調到國家體委工作。北京兩次申辦夏季奧運會並最終成功,就是體育領域中國外交的勝利。這次冬奧申辦則又是一次重要的體育外交。

白志標:新中國成立后,除了與前蘇聯和部分東歐國家有交往外,大多數國家並不知道我們的情況。借助體育賽事完成外交目的是最可行的方式。國家也高度重視發展這一重要的對外交往通道。即便時代變了,這個通道的重要性並沒有改變,只是承擔的任務不同:從擴大對外交往變成展示發展成果。

周帥:除了舉辦大型賽事來加強體育外交,在國際體育組織中增加我們的人員,也是體育外交的重要方式。比如國際奧委會從過去的何振梁到現在的於再清、李玲蔚和楊揚,中國聲音比過去更強。此外,塑造體育明星的外交使者新形象也是體育外交的一種方式。比如姚明,克林頓曾說:“我從來沒有想到,中國對美國的最大一宗出口,是一個7英尺1英寸(2.14米)高、抱著籃球的小伙子。”此外,國家領導人適時展現體育情懷,堅持拓展體育對外援助工作,也是體育外交。

體育“外交官”

專業語言人格資歷全需具備

任海:中國體育外交領域能有何老可謂是幸事,但可遇不可求。別的能力我不想說,隻想說要必須是一個正直的人。何老一生兩袖清風,1999年國際奧委會丑聞曝光,大面積的委員利用申辦賄選腐敗,但是他沒有,很難得,很清白。何老在國際奧委會建立廣泛人脈與他在處理國際奧委會的一些重大問題,比如民族融合、男女平等、地區平衡等方面都非常得體有關,這可能比外語流利更重要。

白志標:其實我們分析體育外交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的體育外交發展,目的就是希望從中能找尋到一個脈絡:怎樣再找到“何振梁”這樣的體育外交家。應該說,讓中國內地現在的三個國際奧委會委員“復制”何振梁不切合實際,畢竟何振梁走進國際奧林匹克領域是與那個時代密不可分。當時那個時代的體育外交家需要熟練掌握外語並能准確領會意思,並不需要你是否從體育界來,是否具備運動素質等等。其實過去的國際奧委會主席也基本是這個特點。我覺得現在隨著真正的運動員出身的巴赫就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中國新的“何振梁”需要具備的能力應該比過去更高。

周帥:何老的能力和影響力我們不可否認,但畢竟是有時代特點,要想成為新的這樣一個體育外交家,首先專業水平必須很強,我說的這個專業水平是多方面的,既要有深厚的外交專業知識,還要有體育專業水平,同時還要對國際體育組織規程相當熟悉,而且對體育項目也能做到胸有成竹﹔其次,要能熟練掌握外語﹔第三是人格魅力,從外交學來說,這也是極為重要的,甚至有時候起著決定作用,你要能影響周圍的每個國際體育組織人員。

(責編:楊磊、胡雪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