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3月5日體育專電
新華社記者王浩明
2015賽季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將在本月7日拉開大幕。在政策好風頻吹,諸強紛紛引入新援,中國職業足球市場愈加繁榮的情況下,新賽季的中超必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然而,在支出創下歷史新高,收入增長卻阻礙重重,政策利好尚未有效傳導的情況下,中超俱樂部在商業開發上和財務運營方面卻與人們眼中的火爆局面出現背離,“瘸腿”的中超俱樂部離“吃飽飯”和“自給自足”仍然遙遠。如果電視轉播、球場運營、財稅政策等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中超聯賽仍難以擺脫“賠了買賣賺吆喝,燒完一家換一家”的循環。
中超投入震驚世界
對於中國職業足球聯賽來說,這個冬天不太冷。2015年,中超俱樂部紛紛甩出大手筆,在冬季轉會展開了軍備競賽,在世界足壇掀起了一陣旋風。
恆大斥巨資引進巴西雙子星高拉特和阿蘭,換了東家的上海上港也是一擲千金,把天體之王孔卡帶到滬上……
根據專業足球數據網站《轉會市場》的最新數據,在全球冬季燒錢榜上,中超聯賽以1.09億歐元的總投入排名第二,僅次於英超聯賽的1.6億歐元。從俱樂部來看,廣州恆大以3085萬歐元的投入排名世界第四、亞洲第一,上海上港以1612萬歐元的投入排名第九,亞洲第二。
“瘸腿”的商業權益
提起中超俱樂部的商業開發,電視轉播權仍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區區幾千萬的版權收入顯然無法與各俱樂部的大筆投入相匹配。在成熟聯賽40%以上收入來自版權收入的情況下,對比之下的中超聯賽市場開發是先天瘸腿。
因此,在目前階段,一些球隊頻頻改名的現象也無法過分苛責。在主要收入來源無望的情況下,俱樂部隻能轉向直接商業價值最明顯的冠名權,甚至出現一些俱樂部“飢不擇食”的情況。
在接受企業贊助方面,目前中超大部分俱樂部仍停留原始的廣告層面,主要包括球隊球衣胸前和背后廣告、場內LED廣告等。隨著近年來中超的火爆和足球政策的利好,2015年的中超廣告收入會有所增長。但上述廣告的資源顯然是有限的,俱樂部收入依靠廣告的增值實現質的飛躍,顯然並不現實。
在國外較為成熟的俱樂部,其贊助商往往會分為多個層級,比如頂級贊助商、贊助商、合作伙伴和供應商等等,分別擁有不同的權益。這樣的方式顯然值得中超俱樂部借鑒。
“縮水”的比賽日
在成熟的職業聯賽俱樂部,除了電視轉播權益和贊助收入,“比賽日收入”也是重要一環。顧名思義,比賽日收入是比賽當天俱樂部創造的收入,最基礎性的是門票收入。
從近三年來看,雖然中超聯賽場面上火爆了不少,但提起票房收入,除了恆大、國安和魯能有所增長外,大部分俱樂部仍然是囊中羞澀。隨著場地租金和安保費用的上漲,票房淨收入為負的俱樂部也並不罕見。
因此,不少中超和中甲俱樂部管理人員在與記者的交流中,都普遍說有一種“外熱內冷”的感覺。聯賽看起來很火爆,但實際上卻有說不出的苦澀。
“聯賽這兩年確實火了,但買票的人沒見多了,要贈票的人倒是越來越多了,”一位中超俱樂部的管理人員對記者說。
目前,由於大部分球場的經營管理權並不屬於俱樂部,導致針對比賽日進行的衍生商業開發沒有基礎。因此,中超大部分俱樂部手中可以用於商業開發的,是大大“縮水”了的比賽日。
不說英超、西甲等歐洲聯賽,即使是在日韓這樣的近鄰,一場晚上7點開始的比賽,不少球迷中午就來到球場周圍,與朋友相聚,吃飯、購物、聊天、參加豐富的球迷活動,像嘉年華一般熱鬧,而90分鐘的比賽僅僅是“比賽日”的高潮部分。一個比賽日的可供開發時間可達8-9小時。
反觀中超的“比賽日”,往往被局限在從比賽前一小時到比賽結束的這三個小時之內,球迷來去匆匆,除了觀看比賽,花時間最多的是排隊安檢和排隊散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先不論國內俱樂部管理團隊的能力與國外的差距,比賽日可供開發的時間就比人家縮水了三分之二,這飯要想吃飽實在難了點。
政策利好仍待兌現
2014年下半年以來,關於職業足球的政策利好頻頻,從國務院會議到中央深改組會議,足球正沐浴在前所未有的春風中。想“涉足”的企業也並不在少數,但真正邁出實質性一步的,卻仍然是鳳毛麟角。
一家俱樂部的總經理告訴記者,這半年以來,他幾乎每天都在接觸有收購和贊助意向的企業,但往往到落筆時,對方就放棄了。
“談到中國足球,顯得都很有情懷,但一說到具體的生意,就退縮了,”他說。
不少業內人士都有一個共識,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需要更有實力的資本的參與,而事實上,在政策的春風中,不少社會資本也確實在,但目前最大的障礙,仍然是投資環境。
“就說稅收方面,雖然國務院已經下發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方案,但對於足球俱樂部經營的稅收優惠政策,目前仍然沒有具體的方案,人家投資人一問我們去年交多少稅,就怕了,”這位俱樂部總經理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