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180元的球票,被“黃牛”炒到1100元——CBA總決賽在京城的熱度可見一斑。確實,能夠親眼見証北京男籃4年內三度沖擊總冠軍,無疑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經歷,如果足夠幸運的話,甚至可以一睹新王朝的建立。
但是,即使北京男籃最終如願問鼎,對於已經20歲的CBA聯賽來說,也沒有太多的意義——我們不是沒有經歷過王朝,從八一到廣東,王朝的興衰或令人終身難忘,或令人唏噓不已,但更替之間,我們的籃球職業聯賽仍舊進步緩慢。從這個角度來說,聯賽整體的發展和進步,遠比一支球隊能否成就新的偉業更為重要。
CBA王朝的興衰輪回
2002年4月19日,寧波雅戈爾體育館,外援哈特補籃成功后,上海男籃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問鼎CBA總冠軍。對於那個歷史時刻,已經退休的《解放日報》資深記者嚴子健記憶猶新:“哈特補籃后,八一隊還有兩三秒時間,劉玉棟最后一投未中,上海隊終於拿下了這個冠軍。”
在此之前,八一隊一直是國內籃壇的絕對霸主,國家隊半數以上球員來自這支軍旅球隊。也正因為如此,上海隊的這次奪冠,被外界看作是打破CBA“八一王朝”統治的標志。
“那時候,打破‘八一王朝’的概念,炒得很凶,因為之前的兩年,上海隊都是聯賽亞軍。上海隊的奪冠是創造歷史的,之前冠軍都是八一隊,上海是第二支獲得總冠軍的球隊。奪冠之夜,我記得清清楚楚,電視台花了幾十萬元,在體育館的副館,搭建了演播室,奪冠后,教練和球員都圍坐在一個大圓桌前,相關領導宣布,姚明可以去NBA了……”嚴子健說。
在許多人看來,上海男籃的奪冠,有不少運氣成分在裡面,比如姚明在籃下的絕對統治力,當時,王治郅遠在美國,無法為八一隊效力。但毫無疑問的是,被上海男籃拉下王座的這個賽季,是八一男籃走下坡路的開始。之后,八一男籃的成績逐年下降,直到2008∼2009賽季,八一男籃14年來首次無緣季后賽,“八一王朝”一去不復返。
“八一男籃當年之所以能長期稱霸中國籃壇,是因為其擁有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但隨著各個軍區的撤編,或自己組隊參加聯賽,八一男籃的人才輸送鏈斷了。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軍隊在提干和保障等方面的吸引力也降低了,他們又不能請外援,八一男籃開始走下坡路。”中國籃球名宿王立彬說。
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總是有跡可循的。如果說“八一王朝”的崩塌,可以歸結於體制所限,那麼“宏遠王朝”的興盛,則可以歸結於符合市場規律的民間資本力量的推動。從2003∼2004賽季開始,出色的管理和運作,讓這支民營球隊獲得了8座總冠軍獎杯。
但即使如此,也難以規避盛極必衰的規律。過去幾個賽季,北京男籃成為“宏遠王朝”的埋葬者。昔日的霸主廣東宏遠,在過去4個賽季3次無緣總冠軍,皆敗於北京男籃。
當然,這只是表象。前幾天,廣東隊主帥杜鋒承認,球隊過去幾個賽季,一直在是否進行新老交替的問題上徘徊,才是這支籃壇勁旅后勁不足的根源所在,“就現在宏遠的情況來看,球迷也好,領導也好,能否接受在常規賽中為培養年輕隊員付出代價,還需要大家達成共識。”
20年來已不見“王朝球隊”
不可否認,正如當初上海男籃將八一男籃拉下總冠軍寶座一樣,當2011∼2012賽季,北京男籃歷史上第一次奪冠時,同樣讓已經習慣廣東宏遠一次又一次奪冠的人們驚訝不已。但是,即使北京男籃這個賽季最終問鼎,他們能否被稱作一個王朝,人們的看法並不一致。
“如果北京隊這次能再拿一次冠軍,應該能稱作‘王朝’了。”王立彬說,“在我看來,說到‘王朝’,我們應該先把外援的能力放在一邊,看看本土球員是否具有足夠高的水平,否則,即使外援的能力再強,也不會稱為強隊。李根、孫悅和翟曉川等球員的能力,在國內球員裡確實是不錯的。”
但凡王朝,冠軍是一個硬指標。八一男籃和廣東宏遠,都取得了8次冠軍,前者拿到過6連冠,后者10年8冠。如果本賽季北京男籃能夠成功衛冕,4年內第3次奪冠,稱作王朝也並不為過。
但即使如此,北京男籃的“王朝”還是充滿爭議的。北京男籃目前已經成為CBA中投資最大的球隊之一。僅從球隊的薪金結構就略見一斑,李根的年薪為300萬元人民幣,去年和球隊續約的孫悅,年薪則高達700萬元,本賽季加盟球隊的前國手張慶鵬,薪金也達到了200萬元。與一線隊不惜血本招兵買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俱樂部二線隊人才貯備嚴重不足,球隊可持續發展的潛能不足。也正因為如此,業界普遍認為,隨著馬布裡競技狀態的下降,北京男籃頂級強隊的地位能持續多久,還很難說。
“現在我覺得,沒有哪支球隊可以稱作‘王朝’,現在各支球隊的競爭激烈了,實力接近了,半決賽第4場比賽在開打之前,哪一方也不敢說贏定了。其實,在前幾年大家實力越來越接近的時候,‘宏遠王朝’已經消失了。”朱芳雨說。
從CBA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實際上也並不需要又出現一支王朝球隊。在即將過去的2014∼2015賽季,聯賽贏球最少的重慶隊,一個賽季下來才取得了4場勝利。放眼整個聯賽,真正好看又能吸引球迷的比賽並不太多。事實上,在京粵大戰結束后,再多一些這種級別的對抗,已經成了廣大球迷的期待。一邊倒的比賽,遠不如實力均衡的對抗看起來過癮,而這種吸引力,對聯賽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一個高水平的聯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更多高水平的比賽,多一些北京隊和廣東隊這種級別的對抗,這對CBA的發展肯定非常有益,無論聯賽的推廣、吸引贊助商和球迷,都是如此。”張雲鬆告訴記者。
聯賽進步仍有絆腳石
當然,不需要王朝球隊的高高在上,絕不是20歲的CBA聯賽應有的標准,如果真是那樣,隻能說明我們的聯賽還在原地踏步,但現實又告訴我們,CBA確實仍在蹣跚學步。
12日,中國籃協對遼寧隊主場主持人進行了處罰,俱樂部被罰款4萬元,該MC被責令“下崗”。從1995年CBA聯賽成立以來,在總決賽的賽場上,現場主持人竟然如此口無遮攔地大喊“馬布裡不是上腿就是上爪子”,簡直匪夷所思。
但這還不是CBA聯賽中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本賽季,裁判管理委員會的成立,是CBA管辦分離的一個標志性舉動,但CBA的裁判問題仍舊沒有得到多大改善,裁判職業化遙遙無期。另外,聯賽從去年11月2日開賽,現在馬上就要結束,賽程如此緊密,目的是為國家隊備戰讓路,俱樂部和贊助商的利益被置之不理。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問題,諸如CBA的官方技術統計仍非常落后,甚至還不如商業網站自己投資建設的數據庫等等。
“在諸如修改體育法等關鍵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實際上有很多事是可以做到的。”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比如,擴大聯賽管理委員會的權限。聯賽管理委員會的領導者應該由投資人投票選出,而不應該由籃協官員擔任。但這並不意味著籃協就可以放手不管,在聯賽遇到問題時,特別是遇到其他政府部門設置的門檻時,要提供相應的服務。此外,要允許投資人獲利,也就是說,聯賽收益應該歸投資人,中國籃協可以從中提取國家隊發展基金。”
王立彬也認為,管辦分離是當下中國籃球發展的關鍵,但如何簡政放權,並不是那麼簡單。“前不久,CBL的經營管理權,就下放給了俱樂部,但中國籃協不能就此不管了,而是要繼續幫助、扶植這個聯賽。”在王立彬看來,由10家CBL俱樂部和籃協共同出資,建立一個CBL發展資金,“規定一個年限,比如5年,籃協的投入每年可以逐步遞減,幫助CBL聯賽進入正軌,而不是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否則,為什麼不把CBA的經營和管理權,完全下放給俱樂部呢。”
CBA聯賽發展到現在,面前有太多的絆腳石。大問題如裁判、財務、聯賽經營權和投資人話語權等,而主持人、技術統計、公益責任等等,雖然對聯賽發展的影響沒有裁判等問題大,但也是聯賽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盡管總決賽越來越精彩,但CBA聯賽仍然存在太多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