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青少年體育
人民網>>體育>>正文

校園足球成為學生成長的優質“催化劑”

郭劍

2015年03月26日08: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史家小學足球隊的小隊員們進行賽前訓練。照片由校方/提供

下午課后兩個小時的訓練結束,小伙伴們都走了,穿著10號球衣的陳奕帆一個人還在操場上顛了一會兒球——春天到了,晚上6點天還沒黑。陳奕帆是史家小學足球隊的隊長,這個喜歡皇馬、把C羅當偶像的小學生,是學校裡的“小球星”,“我喜歡踢球,我可以打前腰,也可以打前鋒,我喜歡和大家在一起踢球,球隊像個大家庭,每個人都很開心”,陳奕帆說。

足球並不是這所小學的傳統項目,學校成立足球隊也還不到3年,但不知不覺間球隊在東城區已經有了名氣,去年初球隊在區裡的比賽拿了乙組第一,去年底球隊第一次參加市級比賽(北京國安俱樂部協辦的北京市校園足球聯賽),11戰9勝2負獲得第三,學生高興,教練高興,老師高興,學校領導高興,家長更高興,“他上學前就喜歡踢球,在校外也參加足球培訓班,所以起點比別的孩子稍微高一點。”陳奕帆的爸爸陳忠輝說,“孩子有個運動方面的特長就好,我們家長非但不會限制他,還鼓勵他,希望他把這個愛好延續下去。”

從2014年開始,“校園足球”的熱潮席卷全國,“校園足球”的主導權也由國家體育總局轉至教育部,按照規劃,目前全國5000多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2025年時要達到5萬所,因此各地中小學正逐漸把足球列入體育課教學內容,而“把校園足球作為擴大足球人口規模、夯實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礎性工程,增強家長、社會的認同和支持,讓更多青少年學生熱愛足球、享受足球,使參與足球運動成為體驗、適應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的有效途徑”的改革發展綱要,賦予“校園足球”明確的定位。

“足球絕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足球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們需要足球,需要體育鍛煉。”史家小學體育主管張欣欣告訴記者,“我們一直是外請兩名有過職業足球經歷的教練,和我們學校的體育老師一起帶隊訓練,至於效果如何,孩子和家長最有發言權。”

曹春是三年級學生王梓翔的媽媽,兒子跟著校隊訓練了兩年,媽媽覺得“孩子變化太大了”,“最早孩子踢球我是有些不放心的,畢竟怕耽誤學習,怕孩子養成一些壞習慣,但孩子踢了兩年多,一年下來很少生病不說,不但沒養成什麼壞習慣,還表現出來很多優點,比如懂得尊重別人了,以前有時候和別人說話不禮貌,現在很有禮貌了,在他們球隊大孩子幫助低年級同學是傳統,所有的孩子相處特別融洽,所以前不久我們家長真是發自內心地給老師和教練寫了一封感謝信,來表達一下我們的感激之情。”

媽媽的驕傲在於,足球訓練讓他的兒子充滿活力,而在課堂上對數學有偏好的兒子,今年初還給家裡帶來了“迎春杯”一等獎的獎狀。

“迎春杯”是一項傳統數學競賽,按照教育界專家的說法,“迎春杯一等獎”的孩子“名牌中學都搶著要”,“他們足球隊不止王梓翔一個人是一等獎,因為‘迎春杯’決賽那天正好球隊出發去集訓,我跟教練說我們要請一天假,這才知道他們隊還有兩個孩子也是同樣原因請了一天假。”曹春說,“后來媽媽們一聊,這三個孩子都是一等獎。”

和20年前的專業體校模式相比,如今在校園裡接受足球技能訓練的孩子,再也不是班裡的所謂“差生”,張欣欣說,“足球隊20多個孩子,一半以上是三好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球隊不歡迎,事實也証明了學習和踢球完全不矛盾,隻要我們幫孩子們安排好時間,他們的表現甚至會超出家長的預期。”

但當“足球”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熱捧時,有一種“唯足球論”的擔憂被很多人提出,以致於上周“山東省暫停大學生籃球排球聯賽”的消息,使得“足球”被迅速推到多種校園體育運動的對立面,事實上山東省教育廳和省體育局只是重組資源,將足球、籃球和排球一起納入教育系統組織的校際比賽,這也讓人們在思考過后逐漸意識到,“校園足球是校園體育的起點而非終點”。

“其實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我們發展校園足球,不是跟風炒作,是希望用足球項目帶頭,推動其他體育項目的開展,比如籃球,游泳,目的是在學校裡形成一種愛運動、愛鍛煉的校園文化,所以足球固然重要,但我們也不會讓足球擠佔其他體育項目的時間。”張欣欣說,“足球隊每天課后都有訓練,再加上周六一次合練,每周一共6次訓練,我們要求隊員們來4次就行,所以球隊的很多孩子愛好很廣泛,他們可以安排自己的時間去練習其他的項目。”

王梓翔是個好例子,他除了喜歡踢球,還喜歡打乒乓球,所以每周五天課后的時間並非都用來踢球,數學興趣小組和乒乓球,也是他的選擇,媽媽對他的評價是“用腦子踢球,用足球精神學習”,“我問他累不累,他說他可以自己安排時間,踢球,打球,學數學都不耽誤”。

足球是重點項目,但不是唯一的重點項目,校方推崇的運動理念讓家長們表示贊同——學校的擊劍隊,以及和什剎海體校合作的高爾夫興趣班,也讓更多的孩子找到了運動帶來的樂趣。

“學校的做法讓家長很放心,無論是體育老師還是足球教練,他們本身就沒有特別功利的想法,孩子來踢球就是一種愛好的培養,不是非得去拿冠軍,孩子們打出一次好的配合我就挺高興的。”吳雪是王梓毅的媽媽,她驚訝地發現,孩子在踢了兩年球以后,明顯“長進了”,“我們都希望孩子人品好、性格好,男孩子還要強調吃苦精神,不嬌氣,讓他踢球很管用,而且我覺得踢球對他學習是有很大促進作用的,不光是課本上的知識。”

王梓毅想學小號,但沒有樂理知識,老師讓他先練琴,王梓毅自己把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訓練結束6點回家,7點吃飯,8點練琴,根本不用家長操心,學琴的進度極快,“他的專注度提高了,我覺得這就是多運動的好處,所以他學琴要比一般孩子快”,吳雪說。

當“校園足球”在史家小學成為學生們成長過程中的“催化劑”,學校“教書育人”的任務也就此得以落實——如今寒暑假老師帶著足球隊孩子們出去集訓的日子,已經成為家長最放心、感覺最幸福的一段時光了。   

(責編:溫靜、楊磊)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