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中國足球改革
人民網>>體育>>正文

當足球改革與“互聯網+”不期而遇

2015年03月30日15:25  來源:新華社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當足球改革與“互聯網+”不期而遇

新華社烏魯木齊3月30日體育專電

新華社記者何軍

3月發布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提到,通過開發足球附屬產品、培育足球服務市場,探索足球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探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足球領域融合發展的實現形式,增加新媒體市場收入。

不難發現,“產業融合”是上述表述中的關鍵詞,而關於產業方面的融合,記者的腦子裡很快冒出了一個當前頗為流行的新詞匯——“互聯網+”。

專家解釋說,“互聯網+”是把互聯網與其它產業深度融合,進而產生全新的產業和生態。舉幾個例子:當集市商場遇上了“互聯網+”,就有了現在的淘寶、京東﹔當書信往來遇上了“互聯網+”,就有了現在的微信、微博﹔當招手打車遇上了“互聯網+”,就有了現在的滴滴、快的……

那麼,足球改革與“互聯網+”碰撞之后能產生化學反應嗎?“互聯網+”能否讓足球運動、足球產業脫胎換骨?“雲足球”是否會出現,是個什麼樣子?作為一個足球運動愛好者,筆者對此既感到好奇又充滿期待。

就當前而言,“互聯網+”已經開始滲入足球相關領域,相信足球改革會加速其融入速度,擴大其融入范圍。不過,對於“互聯網+”與足球融合而衍生的產品模樣,現階段我們恐難以准確地去判斷,倒不如換一個角度:大家希望融合之后出現什麼樣的產品與服務?

作為平民百姓,首先最關心足球改革以后,是不是人人都能有球踢,訂場是否可以更便捷?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踢場球突然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記者調查了解到,即便在北京、上海和杭州這樣的大都市,踢球訂場也十分困難,排隊預約不亞於春運買票,而在蘭州、烏魯木齊等西部省會城市,公益性哪怕是付費球場更是寥寥無幾。

正是由於場地等因素制約,那些年一起馳騁在綠茵場的兄弟,不約而同地沉醉到了酒桌,漸漸變成了同病相憐的胖子。

在場地問題上,“互聯網+”能干什麼?應當說,目前沒球踢有兩個原因,一是場地少,二是找不到。當然,根治這個問題的辦法,隻能是改建和興建球場,這點已經納入到足改方案之中。就現有條件而言,通過“互聯網+”,能起到至少緩解場地困境的作用,利用信息化、雲計算和大數據,可以精准定位球場、配置球場使用率以及提供便捷服務。

目前,“互聯網+”與足球的專門融合產品還很少見,不過,體育產業中早已經有了“互聯網+”的影子,可供借鑒。如湖北省體育公共服務平台——“去運動”,囊括了610多家場館(包括非國有場館)進入公共服務平台,30萬人成為注冊會員,讓體育健身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當中國各城市有了一定數量的足球場之后,“互聯網+”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我們可以暢想通過互聯網與軟件平台掌握全城球場位置、實時動態信息,通過平台交流約戰,甚至還有更多的可能性……這是一舉三得的事,大家踢球方便了,互聯網公司把球迷變成了用戶,球場運營更具有效率了。

另外,球迷還關心另一個問題:足球改革后,是不是什麼球賽都能看,是不是隨時隨地都能看?對於這一點,大家似乎應該持樂觀的態度去憧憬。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提到,建立足球賽事電視轉播權市場競爭機制,創新機制,實現足球賽事電視轉播權有序競爭。

隨著足球賽事媒體轉播版權這一“稀缺資源”向市場放開,網站、軟件平台等互聯網企業的競爭性將大大增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的人性化個性化賽事轉播服務與附加產品會不斷問世,極大加速“互聯網+”與足球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

在大足球產業裡,以上的描述隻不過是足球與“互聯網+”融合設想的鳳毛麟角。當雲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被運用到足球產業當中,屆時衍生出的產品與服務將會令人眼花繚亂。

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是擅長顛覆傳統行業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裡,足球改革引導“互聯網+”融入足球產業,並為其疏通體制障礙,而“互聯網+”帶給足球的,將是徹底的改變。(完) 

(責編:胡雪蓉、楊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