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退役,你的看法是什麼?”自清明節小長假前,有媒體披露劉翔或將退役的消息起,中國青年報就此問題進行了調查。其中,7成以上受訪者認為劉翔是時候帶著榮譽回歸家庭生活了,24%的人對其退役的時機和兩次退賽的經歷持有疑問,僅2%的受訪對象認為劉翔“留下太多的遺憾,不該退役”。
從調查結果看,自劉翔在倫敦奧運會退賽后,公眾已漸漸習慣了跑道上沒有他的身影,盡管心中殘存期待,但宣告希望破滅的時刻,也少了當初看到他蹣跚離場時的錯愕,多了些對他退役后去向的關心。著名體育營銷專家張慶表示,在地方或國家體育部門擔任體育官員,從事如教練之類的專業領域的職業以及從商等,是“劉翔這種級別的運動員常有的出路”,但其影響力仍然是關鍵,“退役后要突出其個人化的品牌資產”。
在張慶看來,雖然馬拉鬆已在國內盛行,但就田徑運動整體而言,民眾參與度仍然不夠,尤其是青少年,“劉翔可以憑借其影響力,通過非營利性或商業性途徑,用個人號召力影響青少年,甚至促進中國田徑的國際交流。”但仕途應並非優選,“國家不缺體育管理人員,就劉翔而言,他應該向人們宣傳運動的精神,體現個人價值。”
“但中國頂尖運動員退役后的選擇,很難取決於自己。”著名體育學者、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表示,劉翔退役后的歸宿選擇需要滿足3個條件,組織期望、個人積累以及公眾期待,“所在組織對他有什麼安排和期待,比他本人想干啥、能干啥更重要。”據了解,目前上海體育局為劉翔提供的職位是團委副書記,這個安排被易劍東解讀為,“官方沒有給予他成績之外的過高期望。”而個人積累方面,“成名后沒有人幫他規劃,他在發展重要關系網絡和對外傳播能力方面缺乏訓練和積累”,難以實現如對楊揚、李玲蔚等運動員“進入國際體育的管理層,推動體育項目發展”的寄望﹔至於公眾期待也“不算高”,“主要集中在出鏡參加電視節目、進入娛樂圈等。”加上其項目本身不具備普適性,“劉翔或許會像很多其他冠軍一樣,在公眾的視野中慢慢消失。”
形象、個性和曾經年少輕狂的形象,確實為劉翔鋪就了一條通往娛樂圈的路。據一名資深電視制作人對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退役不會影響劉翔參與電視節目的身價,“肯定能成功轉型,門檻也不會低,尤其退役后首秀很重要,要挑最適合他的。”但目前適合劉翔的節目非常有限,“體育類或夫妻出行的真人秀,或在電影、電視中客串,至於能擁有真正的作品,在演藝圈扎根,並不太現實。”該制作人表示,體育明星進入娛樂圈,消費的是賽場上攢下來的“名氣”,但這種知名度能持續多久,要靠以后的作品來決定,“就劉翔而言,通告會很滿,但真正轉型成功的案例至今沒有。”
“名氣”,劉翔從被譽為“中國飛人”的一刻便不再缺少。有種說法認為,當代的中國體育是以姚明、劉翔和李娜為代表的時代,“姚明出自三集中的體系,但在出成績的階段已進入職業球隊,李娜半道兒投身職業化,而劉翔自始至終都在體制內。”張慶表示,三個人的退役都不再是體育圈的事情,而是社會現象,“以往高水平運動員相對封閉,沒人關心或很少曝光,現在算是恢復常態,最起碼三種狀態都是被允許的。”這三種模式典型代表了高水平競技運動員的發展現狀,“一段時期內依然會存在”。
但正是出於體制內止於體制內,劉翔的成就卻伴隨著被束縛的陣痛。“劉翔留下的是成績帶來的歷史意義和貢獻,至於個人形象等其他努力,被兩個充滿懸疑的退賽抵消了不少。”易劍東表示,盡管劉翔有睿智、幽默、自信等特質,但不能擺脫體制固有束縛的他,缺少一個真正職業的團隊幫他樹立公眾形象。
盡管易劍東認為,除了退賽前和短暫復出時,劉翔給國人帶來過難以企及的振奮,但他后來發展軌跡帶來更多的是悲涼的思考,“沒有一絲溫暖”,但劉翔退役能受到社會關注,不完全是基於體育自身的意義,“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社會發展的角度,以及為中國參與國際秩序建構中的姿態、情懷和命運去關注。體制內講成績,體制外更關注個體,體育只是依托。”
在這種背景下,劉翔的影響力或許會有變化。“關鍵要素在他自己,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就是認知度。劉翔的認知度很高,畢竟他取得過亞洲競技層面的突破,北京和倫敦兩次退賽后,他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那是公眾很難看到的,如果他願意做一個普通人,和公眾分享那段心路歷程,面對以前的痛苦,相信他的體育精神能更加打動人。”張慶對於劉翔退役后的影響力毫不擔心,“他的商業價值也會在現在的基點上有所提升,畢竟,中國太缺乏有影響力、充滿個性的體育明星了。”
單個贊助商可以達到千萬元級,這是衡量高水平運動員商業價值的一個高線。目前,達到這個水平的運動員,在張慶看來,“林丹的項目國際化程度較低,姚、劉、李3個人的都是國際主流項目,所以隨著劉翔退役,我國精英體育的偶像可謂處於空白期。”據福布斯的榜單記錄顯示,從2003年到2014年,劉翔的收入達到了5.35億元,盡管有“翔之隊”負責人此前對媒體回應:“(劉翔)2014年沒有簽任何合約”,“錢景”不及以前,但在易劍東看來,退役后劉翔“維持每年一兩千萬元也不困難”,畢竟,“他的幽默、自信、對大眾參與體育的精神感召力還在。”
但走進校園、寫字樓甚至是鄉村,劉翔能給大眾帶來的啟迪又有多少?“以學校為例,體育明星很難成為真正的榜樣和指導學生發展方向的標杆。”易劍東表示,當下,時代精神的元素和因子十分多元化,“學生會追星,但很少有人把運動生活方式作為自己的主旨。”如果意識背景如此,劉翔很可能會變成“不溫不火”的社會公眾人物,“至少不要奢望他在國際上對中國有所作為,或許在路跑等大眾運動中能有一些亮點,但不會再給我們帶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