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賽季NBA常規賽昨日全部結束,籃網和鵜鶘搭上季后賽末班車,最終東西部前八排名為——東部:老鷹、騎士、公牛、猛龍、奇才、雄鹿、凱爾特人、籃網﹔西部:勇士、火箭、快船、開拓者、灰熊、馬刺、小牛、鵜鶘。
本賽季的季后賽形勢與去年相比有不小的改變,在西部,去年排名第6的勇士成為今年的常規賽頭名,去年的西部榜首馬刺今年失去了季后賽首輪的主場優勢,雷霆今年掉出了季后賽行列,取而代之的是同樣年輕的鵜鶘﹔東部,去年勢頭強勁的步行者掉隊,勒布朗·詹姆斯回到騎士后,也把季后賽從邁阿密搬到了克裡夫蘭,山貓改名為黃蜂后沒有變得更好,而雄鹿從去年的魚腩球隊一躍升至第6名。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NBA賽場有著殘酷的體現。即便湖人這樣的“金漆招牌”,也有落到幾乎在西部墊底的一天﹔失去了當家球星,曾讓人倍感驚艷的雷霆、步行者也會如被拔掉利齒的猛虎,無法踏進季后賽。
NBA叢林法則之一
“猛獸”扎堆在西部
鵜鶘昨天在主場擊敗馬刺,成為西部最后一支獲得季后賽資格的球隊,這樣,西南賽區的5支球隊就全部進入了季后賽。上一次出現同一賽區5支球隊全進季后賽的情況,還是2006年的中部賽區。本賽季西南賽區的5強中,火箭位列西部第2,灰熊第5,馬刺第6,小牛第7,鵜鶘第8。西部前八的勝率全部超過50%,而東部隻有6支球隊勝率過半,西強東弱的格局未變。
昨天,快船主帥裡弗斯提出了分賽區冠軍確保前4名的規則很不合理。開拓者的成績在西部隻能排到第6位,但因為他們是分賽區冠軍,按照規則可以確保前4名。這樣一來,排在西部第3的快船的對手,就從開拓者變成了衛冕冠軍馬刺。
東部隻有3支球隊獲得至少50勝,而西部有7支。作為常規賽頭名,勇士以一波4連勝漂亮地結束了常規賽征程,他們67勝15負的戰績刷新了隊史紀錄,也是NBA歷史上第10支在單賽季獲得至少67勝的球隊。本賽季,勇士贏下了39場主場比賽,是歷史上贏下主場比賽最多的西部球隊。
NBA總裁蕭華今年初曾透露,可能會修改東西部各前8名進入季后賽的規則。有人提議,讓每個分區的冠軍球隊全部自動晉級季后賽,隨后再排列戰績最出色的10支球隊。如果使用這個規則,那麼本賽季進入季后賽的東部球隊將減少3支。
當然,讓“猛獸”扎堆的西部球隊多獲得晉級季后賽的機會,自然會傷害到戰績較差的東部球隊的利益,這可無益於“NBA叢林”中的生態平衡。
NBA叢林法則之二
沒“尖牙”就得抱團
名列東部榜首的老鷹獲得60勝,也刷新了隊史贏球紀錄。籃球專家分析這個賽季崛起的老鷹時,都喜歡把他們形容為“東部的馬刺”。老鷹的主帥布登霍爾澤曾是馬刺主帥波波維奇的助手,還有過歐洲執教的游歷,因此理念與波波維奇的“歐派”做法相仿。老鷹的陣容中沒有巨星,板凳深度又比不上馬刺,但其替補與首發球員的“無縫銜接”,卻足以讓球隊的戰術風格延續——經常能看到老鷹在比賽中布置5上5下的陣容輪換。
巨星優異的個人表現,並不一定能為球隊創造理想的戰績。在個人統計榜上,雷霆的威斯布魯克以場均28.1分榮膺得分王,但雷霆卻自2009年以來第一次無緣季后賽。本賽季雷霆全隊場均隻有20.5次助攻,在全聯盟30支球隊中僅列第25位。
缺少幫手的巨星難以帶領球隊前進,威斯布魯克、卡梅隆·安東尼、韋德都是例子。不過,巨星抱團仍然是球隊在短時間裡最大程度提升實力的好辦法。個人得分榜前10名的球員中有兩對“抱團”的例証:勇士的“水花兄弟”斯蒂芬·庫裡和克萊·湯普森,他們場均分別貢獻23.8分和21.7分﹔騎士的勒布朗·詹姆斯和凱裡·歐文,他們的場均得分分別為25.3分和21.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