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屆世乒賽剛剛在蘇州落幕,國乒包攬金銀銅已成常態,媒體難找特別好的興奮點。採訪蘇州世乒賽期間,記者與三位“乒乓球痴”不期而遇,他們的故事讓人感動。也許他們之間並不熟悉,但共同痴迷乒乓球,且在乒乓文化傳播上有共性。著書球痴、攝影球痴、記者球痴,不妨稱他們為乒乓球痴三人組。
著書球痴顧侍民(右)和國際乒聯終身名譽主席徐寅生
姑蘇古城老球痴 編寫百年乒乓史
蘇州世乒賽5月3日落幕當天,在世乒賽媒體中心新聞發布廳,一位年齡73歲、球齡60多年的老者顧侍民先生,把他精心編纂7年,常熟農商銀行資助剛剛出版的新書《世界乒壇百年紀事》贈與採訪世乒賽的記者們,國際乒聯終身名譽主席徐寅生出席贈書儀式。
顧侍民說“我退休前是一名高中英語老師,乒乓球是最大的業余愛好,從1955年開始接觸乒乓球運動,1960年曾代表吳縣參加當時蘇州專區乒乓球選拔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迷上收集乒乓運動相關物品。我現在專門用一間臥室存放乒乓藏品,各類乒乓器材、書籍、報紙、球星簽名、繪畫和絲織等物品有數千件。”
2008年,顧老師在張家港觀看全國乒乓球錦標賽期間萌發了寫書的想法。兩年后,顧老把2萬多字的《乒乓球資料匯編》寄給央視乒乓球解說員蔡猛,蔡猛將其轉寄給《乒乓世界》雜志社,《乒乓世界》便以“乒乓球小知識為題”連載刊登。顧老師得知家鄉蘇州獲得第53屆世乒賽主辦權的喜訊備受鼓舞,又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對《乒乓球資料匯編》進行補充修繕。顧老師的執著感動了許多人,徐寅生為顧老師的書起名《世界乒壇百年紀事》並作序,徐寅生說“這本書翔實地記載了(世界)百年乒乓往事,其時間、地點、人物和文字無不精細到極致,有些是我也未曾見識過的。彌足珍貴。堪稱乒乓球史料專著。” 1926年,第一屆世乒賽在倫敦舉辦,當時22歲,后來是國際乒聯第一任主席的蒙塔古參加比賽 ﹔ 1961年,北京舉辦的第26屆世乒賽中國代表團的名單﹔第31屆日本名古屋世乒賽中國代表團名單﹔震驚世界的1971年乒乓外交,當時美國乒乓球隊代表團名單等都收進《紀事》,時間跨度超過百年,翔實到某場比賽的具體小分都有記錄。全書分門別類共有12大章,663條子目,約10余萬字。設計新穎,圖文並茂,國際乒聯博物館已經收藏了這本書。
“編這兩本書,光查閱的資料、手寫的草稿,就有100多斤”顧老師耗時7年多,靠一己之力硬是完成了通常需要許多人,多個部門協同合作才可能完成的工作---撰寫乒乓球史,這隻有用“球痴”精神,才能解釋為什麼顧老師能人所不能!顧老師還感染引領女兒成為一名年輕的乒乓球國際裁判。
在世乒賽乒乓文化展館,記者特意借了球板和顧老師打了一會兒乒乓,表達對這位“著書球痴”的敬意。顧老師還在忙,一本記錄了1904年至2014年期間蘇州乒乓運動的歷史的《蘇州乒壇百年回顧》,也在編寫中。
攝影乒乓球痴 齊大征
睜眼閉眼三十載 鏡頭記錄《國球之光》
蘇州世乒賽4月26日開幕當天,一批中國乒乓球隊的老世界冠軍相聚在蘇州開元乒乓球俱樂部,於貽澤、郗恩庭、林美群、鄭敏之、鄭懷穎、張德英、李惠芬、惠鈞、王濤、范長茂等世界冠軍代表著中國乒乓不同時期的榮耀,為了一位71歲的乒乓球攝影球痴而歡聚一堂。
齊大征,1944年生,北京人,滿族鑲黃旗,北京什剎海體校的少年乒乓球運動員,也是少年宮培養的“小小攝影家”萌芽班的學員。
30多年來堅持用鏡頭記錄國球榮耀之光的這位“攝影球痴”,特意選在蘇州世乒賽開賽之日,首發他凝聚了半輩子心血的《國球之光》攝影集。齊大征給自己的30年畫像:“抱著一個鐵疙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聚焦乒乓球台。”為新中國體育事業拍攝了一輩子,3個心臟支架,一顆腰椎鐵釘,也擋不住拍攝乒乓作品的熱情,一幅又一幅精彩作品,記錄了太多的精彩瞬間。張燮林的海底撈月,徐寅生的十二大板,王勵勤、劉彬的金蛇狂舞,張繼科的仰天長嘯,外國名將、中國業余選手、少年兒童、殘疾人選手、裁判和乒乓記者都在他的鏡頭裡定格。國球有大滿貫冠軍,而齊大征是大滿貫體育記者。
第三隻眼看乒乓世界,一看就是三十年。齊大征創作的《中國乒乓球隊世界冠軍光榮榜》,德高望重的中國乒乓球運動的奠基人榮高棠親筆題字,乒協主席徐寅生和眾多冠軍高度評價。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看著齊大征轉戰國內國外賽場近二十年,經歷幾大戰役,記錄國球的長盛不衰的歷程,為乒壇留下大量寶貴資料,欣然題字“天道酬勤”。攝影其實需要拼體力,1996年,齊大征患嚴重心臟病做了手術。還是舍不得放下相機,對於乒乓賽事,百拍不厭,“球痴精神”就是他高度敬業精神的支柱。打乒乓,愛乒乓,拍乒乓,痴迷一輩子。男子單打世界冠軍郗恩庭說,“我們體育界,還真的離不開象齊老這樣敬業的體育記者。中國乒乓球隊的輝煌離不開全國人民的支持,也包括體育記者嘔心瀝血的貢獻。”
選擇第五次來到中國的蘇州世乒賽出版攝影集,齊大征告訴記者他准備徹底告別賽場 “挂相機”了。可是記者在決賽場地,又發現了“齊大爺”的身影,看來這老球痴,說了不算!
意大利體育記者“乒乓球痴” 博扎
意大利“記者球痴” 自費百萬採訪乒乓
2009年在青島採訪山東全運會乒乓球項目,記者在媒體看台見到博扎,國內比賽怎麼老外也來採訪?老資格的記者說,他是意大利《米蘭體育報》的記者,採訪中國乒乓球老資格了。沈陽全運會,又見博扎來了。今年蘇州世乒賽,博扎又來了,他告訴新華社記者,自費採訪乒乓球花了不下200萬元了,真是不折不扣的“記者球痴”!
博扎採訪了1989年以來所有的世乒賽,全是自費,用的是自己的年假。來中國57次,隻有3次公費,全跟乒乓無關,自掏腰包共計120多萬人民幣,要是算上在中國之外舉行的比賽,自費超過200萬元。除了連續14屆世乒賽,博扎還採訪了1996年以來全部的中國乒乓球錦標賽,這個紀錄連中國記者都破不了,還有1995年至2010年的世界杯賽,40多次國際公開賽,18次國際乒聯職業巡回賽總決賽。1997年以來他隻缺席兩次總決賽,因為沒有中國選手參加。
博扎採訪中國乒乓球,不僅次數多、時間長,還有故事。有知情人爆料博扎與國乒世界冠軍的故事,2001年的某次世界大賽,為了中國更有把握取得冠軍,當時的年輕隊員張怡寧被迫輸球,委屈郁悶落淚之時,博扎適時遞上擦淚的紙巾,靜靜的陪著張怡寧。2003年的克羅地亞公開賽上。女單決賽后,張怡寧直接將冠軍獎杯塞到他懷裡,說,“送你了”。張怡寧送過他兩座冠軍獎杯,一枚全國錦標賽金牌。“這些可是我的寶貝,”博扎說。2005年世錦賽,張怡寧拿下女單冠軍后,經過記者席的時候,看到了記者堆裡的博扎,放下包就過去和博扎擁抱。張怡寧搞的准退役儀式,特邀了博扎,因為“我非常感謝他,他在我失敗的時候一直陪著我。”
61歲的博扎在歐洲最大的體育報紙《米蘭體育報》干了27年,因痴迷乒乓,尤其是中國乒乓,加上口無遮攔,為老板不喜。2012年倫敦奧運會,博扎寫了《意大利乒乓球裁判“破壞”女單決賽》一稿,直接被主編“槍斃”。前不久,老板讓他提前4年退休,騰出位置給新人。博扎胳膊擰不過大腿,在文件上簽了字。今年11月30日,他將正式離開報社。吉納羅•博扎要提前退休了,老板給出的理由是:你不是個好記者。
博扎在意大利的家好似中國博物館,進門立著兩座1米多高仿制的兵馬俑,“中堂”挂著楊貴妃的油畫,屋裡到處是中國小物件,書架上全是他自己拍的中國乒乓球選手的錄像帶。“我愛中國,中國人、中國的東西都是最好的,”博扎說。
記者對博扎說,也許你退休后有時間寫一本“我和中國乒乓的故事”在中國發行,中國有足夠多的球痴球迷讀者給你捧場。愛中國乒乓一定會得到回報。 (作者:人民日報體育部乒乓球記者王繼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