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拳力爭勝之“拳力巔峰3”在北京舉行,中國選手曲鵬在比賽中戰勝澳大利亞選手戴恩·坎貝爾,獲得獲得WBO輕重量級中國金腰帶。安靈均/攝
再次站上拳台的兩周后,彭定貴先后接到了北京及寧波兩家拳擊俱樂部的邀請,“他們是新成立的,希望我去打比賽。”今天,電話那頭21歲貴州拳擊手彭定貴的言語十分興奮,因為兩周前,他咧著一口滲血的牙,吐字含糊不清但語氣堅定的那句話有可能成為現實:“今天是我業余拳擊(生涯)的結束,或許是我職業拳擊的開始。”
“被發現”,是退役4年間,這個年輕選手時常做的“白日夢”。直到在北京參加國際賽事“全力巔峰3”后,闊別已久的拳台才讓他又“燃”了起來,盡管上台前,他的目標就是別被KO,但3個回合后,他還是草草告別了自己第一個職業拳台。“很可笑吧?”他再三重復著這句話,因為從13歲進入專業隊並成為“鄒市明的師弟”后,他還是第一次“知道職業拳擊的拳套那麼薄、比賽能有那麼多人看”。賽后,他甚至拒絕剪去手上滲滿汗水和血水的纏手布,隻透過嘈雜的背景音樂喊了一句,“我想多感受一下職業拳擊的氛圍。”
彭定貴這種年輕拳手對拳擊的“熱血”,正是盛力世家總裁李勝決心打造“中國職業拳手生存平台”的原因,從幫助鄒市明、楊連慧等拳手在職業拳壇攀升后,他意識到,拳擊在中國要想進一步發展,需要打造讓年輕拳手增長經驗的比賽,以在“全力巔峰3”前進行的“全力之戰”為例,“都是具備職業拳擊的基礎和潛力,但沒有職業戰績的拳手,希望今后能讓他們脫離零戰績,獲得WBO的認証及排名。”
尋求公平的個性選擇
“第一個動作面對台下,第二個動作面對面作出對峙架勢。”在賽前的稱重儀式上,主持人一再用語言化解著台上拳手不知所措的尷尬,對於很多像彭定貴一樣抱著“圓夢”態度來戰的年輕拳手而言,比賽並不陌生,但職業比賽前再平常不過的稱重儀式,卻是多年拳擊生涯裡從未有過的經驗。而在他們中,很多都是在全運會、世錦賽甚至奧運會上取得過好成績的優秀選手。
同樣出生於1994年的新疆拳手祖力皮卡爾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職業首秀以第5回合TKO(技術性擊倒)對手完美結束。但他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出拳勇猛外,還有“我跟老爸用3個月設計”的閃著亮片的白色戰衣,以及被他像桂冠一樣鄭重戴上的八角帽,他向四周看台鞠躬,場內的掌聲和歡呼持續不斷,雖然此前獲得過全國錦標賽和全國冠軍賽的亞軍,但這樣的氛圍對他來說,卻是十分新鮮,“打職業賽后,感覺業余比賽越來越沒意思,而且那個賽場很多時候並不公平。”
比祖力皮卡爾年長一歲的楊森,正是因為不公平,結束了近9年的業余拳擊生涯。13歲,為了練拳擊,楊森離開山東兗州老家進入某專業隊,“沒有寒暑假,每天過著操場、訓練房、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只是為了好好訓練取得榮譽。”在他看來,“拳擊是很公平的項目,實力不夠,老爸再有錢,該挨打的還是挨打。”直到2012年,在被他視作“目前人生中最大”的一項國際邀請賽上,出場前,他被“做了工作”,“說有很多原因,對方必須得到銅牌。”楊森懷著一絲不甘上場打到最后,結果“以一點之差”被判負,楊森才真正“對自己的團隊感到失望。出現偏判后,我爹也不想讓我再練了”。
退役后,楊森成為一名特警,開始了“開車上班,下班健身,別人眼中比較爽”的生活,但他卻總覺得生活中少了一些激情,“我的夢想還是打拳擊”,在教練的推薦下,楊森又悄悄登上拳台,“先打打試試,畢竟隻知道現在職業拳擊發展好,具體情況還不清楚,希望這次能走得遠一些。”
從專業隊退役、在職業拳館成長以及進入專業隊后發現自己的打法更適合職業拳擊的拳手,讓職業拳擊的“人才庫足以支撐到下一個拳王出現。”李勝表示,目前,大多數年輕拳手來源於前兩個渠道,“報名‘全力之戰’的有100多人,比賽有點兒倒不過來了。”
市場風險與誘惑並存
“比賽不公平、訓練不科學導致陳舊性損傷,沒人關注。”這是很多年輕拳手離開專業隊的理由,也被田野稱作“非正常退役”。不同於老一輩運動員,90后的年輕拳手不僅在專業隊“不理想”的境況下有更多離開的勇氣,中國拳擊市場的悄然興起,也讓他們無處安放的拳擊夢有了著落。
“市場接得住。”楊森的教練田野曾離開拳擊行業許久,直到近幾年,隨著“礦工拳王”熊朝忠的出現、鄒市明轉職業日漸成熟、拳擊俱樂部和賽事公司越來越多,田野才感覺到“是時候了”。他以正規職業賽的數據佐証市場的發展,“2012年約有三四場,2013年有七八場,以50%的速度增長,近兩年發展更顯著。”而專業的拳擊俱樂部,“也有五六家小的剛剛起來,未來能打破眾威、鷹圖騰長期的強勢。”
在田野看來,中國職業拳擊剛剛起步,“沒幾個人能從中賺錢,就希望把市場做大”。而剛啟動的市場,對於年輕拳手來說正是最好的機會,“對有潛力的人是陽光道,如果把他們扔到職業化特別成熟的美國,他們根本沒機會。”
通常,成熟市場下的職業拳賽收入主要依靠門票、電視轉播和贊助,“但在國內,一切恰好相反。”李勝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收費電視目前在國內基本無望,門票亦是杯水車薪,贊助則是支撐國內職業拳擊的唯一來源。”而這種產業鏈並未完全成型的市場,對年輕拳手而言,機遇之外,挑戰同樣清晰。
“普通拳手參加4回合比賽,出場費3000元∼5000元,6回合5000元到1萬元﹔有頭銜的3萬∼5萬元。”田野介紹,目前國內打職業的拳手出場費普遍不高,且僧多粥少,“90%的拳手同級別比賽一年不到10場”,盡管“這比3年前回報多多了”,但對於習慣了專業隊全方位保障的不少運動員而言,依然考驗著勇氣。彭定貴的態度具有代表性,“我不會主動去找,因為不想放棄現有的事業,但我期待被發現。”
“十幾二十歲的年輕拳手,在隊裡練得不理想,想轉職業,說明他們要進行自我規劃。從隊裡退役后,生活訓練經費的問題很難解決,出去找工作,訓練時間、水平又無法保障。但被發現,資質好的選手可能會獲得俱樂部的一些支持。”在昆明經營職業拳擊俱樂部的李建偉表示,“90%的拳手都希望打職業賽,但很多孩子會因為在專業隊的安置和工資等問題而猶豫,若加上對市場的茫然,走出來也不容易。”
來自內蒙古的曲鵬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現在被業內人士視為“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他,當年由於“年齡偏大”,被內蒙古拳擊隊放棄,但他仍以一份在酒吧當保安的工作維持著職業拳擊的夢想,“每星期有6天到酒吧兼職,工作時間從每晚7點到凌晨4點,下班后稍事休息,下午3點又要到拳館訓練。”多年努力下來,他以一場“讓人來不及反應”的比賽拿下自己的第一個頭銜,第一回合的2分34秒,眼見曲鵬拳重手快,對手澳大利亞拳手戴恩·坎貝爾的教練,在第一回合鐘聲還未敲響前便扔出白毛巾,曲鵬獲得WBO輕重量級中國金腰帶。
但令人唏噓的是,這條預設6回合、被冠上“中國”的金腰帶,在賽后引發了質疑。據李勝介紹,這是WBO為中國推出的金腰帶,“在規則中是他們的發展腰帶,是一種地區性的鼓勵,為幫助更多年輕拳手增加信心,在職業發展上有台階能往上走。”可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是金腰帶起碼就要10個回合,人人平等,世界拳王都一樣,中國職業拳擊剛剛起步,最好別脫離國際慣例,做所謂中國特色。而WBO等拳擊組織為打開中國市場,也有可能將其變成一場變味的金錢生意,而最終在輿論捧高或貶殺中受傷害的是拳手。”
當曲鵬在台上揮拳時,彭定貴穿著單薄的黑色T恤,背著一個紅色的雙肩包准備進場觀賽,但沒有出示証件的他被安保人員攔下,即便剛剛才在這個拳台上流過汗,但3個回合的“夢”還不足以讓別人記住他的長相,況且,那條皺皺的纏手布在拳台以外光線暗淡的地方,始終難以被發現。
本報北京5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