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青少年體育
人民網>>體育>>正文

文理狀元愛好體育,學霸多為運動達人——

“體育促進大腦發育”觀點找到高考樣本

慈鑫

2015年07月06日08: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隨著各省市高考狀元的陸續揭曉,“學霸”們的成功秘訣成為外界關注的熱點,值得注意的是,喜歡運動甚至有一兩項運動專長的高考狀元在今年已經不是鳳毛麟角。記者在梳理今年各省市高考狀元的相關信息時發現,至少有20名高考狀元是體育運動的積極分子。

把一部分時間花在體育運動上並沒有造成學習成績下降,高考狀元們用自己的成績証明體育與文化學習並不矛盾。身邊的同學評價這些熱愛體育的高考狀元時,幾乎都會用到開朗、樂觀這樣的形容詞。常年參加體育運動,以體育精神塑造個人品質,無疑對這些高考狀元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起到了促進作用。江蘇省今年的理科狀元蔣婧煜,平時愛打乒乓球。打乒乓球對蔣婧煜的一大幫助,就是“發泄”掉不良情緒。有時,她對著牆一次就打幾百下,蔣婧煜在接受江蘇媒體採訪時說:“這都是我調節情緒和心態的方法。”今年河南省理科狀元祝樂,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裡,是個“努力學習、永保第一”的優等生,而祝樂最大的業余愛好就是運動。在運動中,祝樂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更有直觀體現,據學校老師介紹,“學校每天早上跑操,別的學生一般跑兩圈就回教室了,而祝樂每次都多跑一兩圈才回教室。晚上回到宿舍,他還要練一會兒俯臥撐再休息。”

高考狀元們能堅持自己的體育興趣,與家長們的開明態度和大力支持不無關系。福建省今年的理科狀元姜麟錕,在學校是出了名的“跑步健將”,姜麟錕的母親在接受福建媒體採訪表示,兒子在高考前一天還在跑步,本來想勸兒子考前就別跑了,但看到他對跑步的堅持和執著,最終還是選擇了支持。安徽今年的高考理科狀元吳嬋,平時在學校幾乎不放過任何自己能參加的文體活動,尤其是打羽毛球,高一的時候,她還參加了學校的羽毛球社。據安徽媒體的報道,吳嬋的媽媽同樣喜歡羽毛球,母女倆經常結伴去打球。

近幾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堪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學生體質差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體育活動量嚴重不足,而學生體育活動量的不足又與升學壓力大、體育活動在很多時候隻能給文化課學習讓路的現實有關。

北京一名高中生家長向記者表示,從家長的角度看,不是不知道孩子的身體素質和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但當身邊別的孩子都在埋頭苦學的時候,誰還敢讓自己的孩子把有限的業余時間花在學習之外的事情上呢?

對於今年高考狀元中出現多名“運動達人”的現象,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給出了“動商激發高考狀元”的觀點,“如果不是真的有這麼多的高考狀元以自己的高考成績和運動愛好說話,不少家長肯定特別納悶,我們家的孩子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拿來學習、做功課,這些高考狀元卻還有時間去打球、跑步、游泳,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在吹牛?”

“其實,這些疑惑是建立在‘重智輕體’的基礎上的,”王宗平表示,這也是中國教育觀念長期以來的一個誤區,“幾乎所有的家長、老師和學生都把高考歸結於文化學習的競爭,卻忽視了體育運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喜歡體育運動的高考狀元在10個小時的文化學習時間中抽出了1個小時用於體育運動,激活了他們的身體,讓血液流得更快,精神更加飽滿,學習效率反而更高,這就是人們常常挂在嘴邊的“1+1>2”的道理。從這個角度來說,動商促進了高考狀元的產生。”

科學界對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與實現智力開發的互促作用早有定論,王宗平表示,不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學習容易遇到“瓶頸”,也就是如果不開發身體機能,智力發展容易產生“天花板效應”。一個人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在6歲∼16歲這個階段,在這個時期經常運動,有助於智力發展。體育活動還常常涉及選擇、計劃和解決問題等思維活動,因此可以說“運動促進大腦的發展”。

不過,即便今年有20多位高考狀元走出了“重智輕體”的誤區,樹立了四肢與大腦同樣發達的狀元新形象,但他們的故事對廣大學生、家長、學校能有多大的觸動仍是疑問。一位高中體育老師向記者表示,被沉重的學習壓力擠壓得沒有業余時間的中國高中生仍佔絕大多數,這些學生別說培養一個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運動項目,在高三這一年,“學校能保証基本的體育課不被文化課佔用,就很不錯了”。

(責編:溫靜、楊磊)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