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韓國光州7月8日體育專電
新華社記者薛劍英
很想夸一夸光州大運會的志願者們,他們不分老少,都是那麼熱情,笑容永遠挂在臉上,肢體語言還特別豐富,遇到記者、運動員有什麼問題,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幫助解決。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想辦法的仍然在想辦法,有問題的仍然有問題。雙方最終隻能說一句彼此都能聽懂的話:拜拜。
請原諒,我是學英語出身的,難免對英語的聽說方面有點苛求。在這一點上,光州有點讓我失望。
承蒙組委會的好意,大運會家庭的成員,包括記者、官員、運動員、裁判員、志願者等等,在大運會期間都可以免費乘坐光州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鐵和公共汽車。
地鐵我不用坐,公交我可以坐,但是我實在沒有膽量坐,因為我怕坐上一輛公交車,就會找不著回去的路。
正在光州舉行的是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組委會引以為豪的是比賽所需的69座場館,隻有4座需要新建。現成的65座場館絕大多數都屬於光州的各所大學,而大學們又分布於四面八方,於是各國記者就悲劇了。
媒體班車站設好了,班車時間也早就定好了。按照媒體交通手冊上的時間和地點,各國記者們去賽場沒有任何問題,至於回來嘛,哈哈,豈是一個“難”字了得。
通過這幾天回程搭班車的經歷,我總結出一個經驗:守株待兔肯定是不行的,要想搭上車,基本靠“劫”,隻要看到有MMC(主新聞中心)標志的車,先上去再說,至於是去,還是回,就不要計較了,反正總能把你帶回MPC(主新聞中心),至於為什麼同一個地方會有兩個縮寫(MPC和MMC),你找誰去評說。
不想抱怨太多,只是想問一個問題:舉辦大運會,光州到底圖個啥?
作為韓國的大城市之一,擁有眾多的大學,數以萬計的在校大學生和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光州在能夠滿足大運會硬件標准的同時,卻凸顯了軟件方面的不足。
語言服務,是光州大運會最大的短板。
要說組織者不知道這個短板,我不相信﹔要說組織者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更不信。韓國不缺外語人才,更不缺成功舉辦各種更高規格大賽的經驗,那麼語言服務這個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存在,隻能是其他原因。
直到與來自鞍山的中國留學生志願者交談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原因就在兩句話:肥水不流外人田和好處留給自己人。
鞍山小伙的崗位在主新聞中心外眾多的媒體班車站中的一個。小伙子在首爾留學,專業是日語,英語也很好,本來他是沖著為大運會提供語言服務而來的,照理說他這樣通四種語言的人才應該得到重用才是,可是卻被安排到班車站。小伙子說,其實韓國人都很清楚,什麼位置重要,比如擔任翻譯工作的志願者的報酬是其他志願者的8到9倍,而這些崗位都被安排給了韓國學生,鞍山小伙還有他的中國留學生伙伴們都被安排到不那麼重要、自然報酬也較低的崗位上了。
要說組織者單純考慮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肯定是冤枉了他們,他們更看重的是把“好處留給自己人”,越是重要的崗位對年輕人的鍛煉意義越大,這個道理,組織者當然明白。於是,這樣的崗位,自然就都給了韓國的學生了。
不過從我在主新聞中心與志願者打交道的情況來看,我倒要贊同組織者這種偏心眼的安排了:就語言方面而言,韓國學生真得好好練練。
至此,我的疑問也就有了答案:光州舉辦大運會目的可能很多,但至少有一條是為了整整一代在校大學生,給他們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見識一個大場面,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佩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