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2015年光州大運會
人民網>>體育>>正文

十年磨一劍 中國高校體育迎接嶄新未來

2015年07月14日11:12  來源:新華社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運會)題:十年磨一劍 中國高校體育迎接嶄新未來

  新華社韓國光州7月14日體育專電 題:十年磨一劍 中國高校體育迎接嶄新未來

  新華社記者劉陽 劉寧 張榮鋒

  第28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將在14日晚閉幕,中國運動員在韓國光州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34金22銀16銅、位居獎牌榜第三位。從2005年教育部正式接手大運會參賽任務以來的10年間,中國在校大學生的成績反映出體育回歸校園后的喜人成效,他們的風採預示著高校體育的發展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未來。

   高校體育蓬勃發展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學生體育盛會。然而,在進入21世紀以前,大運會和中國普通大學生關系甚少。歷史的轉折點出現在2005年,教育部開始牽頭組團參加大運會。

  分管競賽的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專職副主席王鋼回憶說,2005年以前,中國大運會代表團大學生運動員鳳毛麟角,“就算我們想找大學生運動員參賽都找不出幾個,高校和專業隊水平相差太大”。

  而在光州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85%的運動員為在校大學生,跳水、體操和射擊等高校小眾項目派出了專業運動員。中國大體協常務專職副主席楊立國表示,這些年,我國參加世界大運會的運動員基本都來自高校,是普通的大學生運動員,參賽目標和理念也由過去的競賽思維逐步走向育人為主。“培養高素質的競技體育人才首要任務是育人,其次才是運動成績。我們這幾屆大運會都沒有對成績有任何要求。怎樣更好地利用體育手段育人,幫助青年成長,是大體協首先要考慮的,”楊立國說。“現在我們在大冬會上的成績基本保持在前五,夏季大運會保持在前三,整體水平就能體現出高校體育的工作水平。”

  1998年大體協從教育部獨立出來,開始重點抓住校園單項比賽的龍頭,每年開展的大學生單項聯賽有80多項、涉及38個分會,參賽人數超過10萬,覆蓋了80%的高校。“校園單項賽事參與度活躍,水平逐漸提高,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發展到這一步,我已經很滿意,”楊立國說。

  高校體育發展有阻礙

  中國大體協是全國各單項大學生體育比賽的主辦方,近些年他們在高校賽事市場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順,十幾年間經歷了從“到處拉贊助”到如今“甄選優質贊助商”的過程,目前擁有大約30家贊助商,從一個側面見証了中國高校體育的快速發展。

  不過楊立國坦承,缺乏經費仍然是高校體育競賽發展的“攔路虎”。“我們在市場化道路上走得比較早,自負盈虧,但是如果政府能夠給我們一定比例的經費支持,高校體育發展得會更好,”楊立國說。

  楊立國解釋說,現在高校參加各項比賽沒有固定的經費,所以參賽的積極性不是很穩定,存在“學校有經費就參賽,沒有經費就不來”的現象。“如果有了政府的經費扶持,比如在比賽食宿上給高校補貼,高校參賽積極性就能提高。”

  其次,高校體育教師編制過少、數量不足、質量不高也成為制約高校體育發展的因素。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表示,高水平高校運動隊需要專業的團隊,現在高水平退役運動員進入高校非常困難,受到教師資格証、學歷方面的限制。鐘秉樞呼吁建立新型的教練員隊伍——教練員教師。他說:“教練員教師的第一身份是教練,第二身份才是教師。”

  鐘秉樞認為,中國應當借鑒美國高校吸引高水平教練員的方法,美國大學體育部的教練員教師不按照普通大學教師的考核入職、評職稱,而是參加教練員的評判體系。他說:“建議建立未來適合高校以及中小學體育發展、特別是高水平競技需要的教練員教師體系。這個很重要,如果實現了,我們未來校園體育發展的前景就會好很多,也為退役運動員解決了就業出路。”

  高校體育發展助人才培養轉型

  以大學生為主力軍參加大運會10年來,高校體育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鐘秉樞直言:“中國高校體育在完成競技體育高水平競賽任務的同時,我們國家人才的培養也到了一個適宜的轉型階段。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都應該做好准備。”

  鐘秉樞認為,體教結合喊了很多年都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但是到現在能夠看到這樣的變化初見端倪。他說:“我們大學生的賽事體系已經建立得比較完善,中學生的賽事正在逐步建立,那麼這些賽事的建立給原有體育系統的青少年競賽體系造成了一種沖擊。”

  他表示,在體校學習的青少年運動員可以回歸到教育系統學習文化知識,再納入正常的學校競賽體系。“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體育方面的改革應該做好准備。”

  除此之外,教育方面的改革也需要“做好准備”。鐘秉樞說,按照教育部門的設計,所有教育的改革包括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將素質教育的宏觀政策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措施之中。1999年教育部門提出的素質教育一直沒有實施下去,還是應試教育佔據主導地位。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這些都在體育活動中得到最好體現。

  他說:“隨著綜合教育的改革,學業負擔的減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空余時間增多。這樣的背景為我們未來的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完)

(責編:胡雪蓉、楊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