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治國理政、時事熱點、世道人心……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結論。轉型時代、復雜中國,更需要多一點撥開表面的深層思考、多一點“另一面”的觀察維度。
從今天起,本報評論部與全國黨報評論員聯袂,共同推出“連線評論員”欄目,圍繞一些大家關注的話題,力爭在交流中打開視野、理性思考,在探討中厘清認識、達成共識。
站位有多高,冬奧效應才有多大
姜赟:2022年冬奧會花落北京、張家口,中國進入“籌辦進行式”“冬奧倒計時”,冬奧效應成為熱議話題。也有人說,冬奧效應就是“白色經濟”,就是舉辦地受益,與己無關。在兩位看來,怎麼認識冬奧效應?
安人和:“效應”的大小,體現在影響的廣度——也就是影響的行業和地域的范圍,以及影響的深度——也就是對各行業、地域影響的程度。廣度與深度,最終又取決於態度。對一個行業或地區來說,如果認為冬奧和自己沒關系,那麼冬奧效應在它那裡就難以充分顯現﹔如果隻從體育角度看待冬奧,那麼得到的就隻能是“冰雪運動熱”。你看待冬奧的站位有多高,冬奧對你的影響才能有多深。
比如“帶動3億民眾參與冰雪運動”,這個對外的承諾,也是對內的要求。所以不單是對承辦賽事的延慶、崇禮,也不僅是對北京、河北,隻有更多地方參與進來,承諾才可能兌現。有全民健身的普及、“白色經濟”的起飛、民生福祉的提升、治理理念的升華……冬奧效應才能輻射得更廣更深。
毛穎穎:早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念出“北京”之前,“白色經濟”已經站在風口。申辦期間,各路資本紛紛搶灘冰雪產業,從裝備升級到場館建設都在提速,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我不擔心“熱情不夠”,相信未來7年“等待冬奧會的日子”,“白色經濟”的聚光燈效應將更加顯著。
當然,這次冰雪盛會,被普遍視為加快城市和區域“綠色發展”的重大契機。今天,京津冀地區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轉型,皆可看作“冬奧效應”的題中應有之義。
如何通過冬奧這一“催化劑”,全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發展水平提升、生態環境改善等,與生態更加相容相生,提供更好公共產品,比如讓“冬奧藍”到來並長駐,這些是老百姓關心的焦點,也是“冬奧承諾”含金量最高的部分。
安人和:“為河北提升發展層次、擴大對外影響提供了難得機遇”,這是河北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的判斷。站在“提升發展層次”的高度,河北才能抓住用好冬奧這一機遇,讓冬奧效應在河北最大程度顯現。
要“並肩作戰”,更要“有機融合”
姜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目前也正積極推進。當辦奧“雙城記”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疊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安人和:如果說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盤關於國家治理的大棋,那麼,舉辦2022年冬奧會就是又一關鍵的“落子”。站在京津冀一體化的高度來看“辦奧”,可以發現,兩地攜手正可以成為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范例。相信其中的經驗包括一些具體做法、措施適用於協同發展的多個領域。或者說,隻有更多領域借鑒、應用了這些經驗和做法,冬奧效應才能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得到最大程度體現。
毛穎穎:申奧成功,本身就是打破“一畝三分地”、實現“1+1>2”的結果。無論過去還是未來,不管是從圓滿辦好賽會,還是加速一體化發展,大事難事都需要大家抱成團一起辦。令人記憶猶新的“APEC藍”,曾經有力証明了碧空如洗的可能,“天幫忙”之外,主要還靠周邊地區共同努力。籌備和舉辦冬奧盛會,需要將寶貴的共治思維和聯動機制發揚起來、堅持下去,形成大范圍區域協作、共贏發展。反過來,方方面面群策群力的並肩作戰,又將進一步激活大家對有機融合的思考,助推常態化協作機制加速磨合成熟。
“做好自己”,要有發展控制力
姜赟:申辦成功后,許多項目、資本包括人才,都在忙著搶灘。對於北京和張家口來講,冬奧會有相同的意義,也有不同的影響。想必兩位評論員都有自己的關注點和思考點。能和讀者分享一下嗎?
毛穎穎:北京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雙奧之城”,這本身就創造了歷史。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治理者與民眾來說,既刷新著大家對城市定位的認知,也有如何當好東道主的考驗。這次申辦,我有一個很大感受:從政府到民眾,姿態十分平實、務實,目標與投入不是單純為了拿下舉辦權,而是要與常態下的社會發展規劃對接,服務於國計民生,給老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強調“做好自己”,是一個走向復興的大國愈加自信的縮影。
北京面臨的壓力其實不小。經過多年發展,北京已經走過了“躥高拔節”的時期,進入“間苗修枝”的階段。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矛盾,面對“大城市病”的各種“急症”“慢症”“並發症”,生態改善和城市治理任務艱巨而棘手。籌備和舉辦冬奧盛會,將進一步倒逼著北京有“舍”有“得”,站在更高視野來完成“破”與“立”的轉換。進一步繼承發揚奧運精神和遺產,更蘊含深刻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意味。
安人和:最近看到一篇報道,講到張家口邁入“冬奧時代”,崇禮縣縣長強調:“一定要冷靜下來,一定要掌握好發展的控制力。”這讓我想起一句關於體育比賽的名言——“緩慢而有恆贏得競賽。”申辦—獲得舉辦權—籌備—正式舉辦,這個過程其實很漫長,尤其需要提倡這種冷靜和控制力。
姜赟:這對治理者來說,意味著極大考驗。
安人和:的確如此。未來7年,面對不斷釋放的冬奧效應,必須有尊重規律的清醒,又有久久為功的韌勁。比如,冬奧申辦成功,延慶、崇禮特別是崇禮聚集了前所未有的高人氣,面對各種熱涌而來的項目、資金,如果來者不拒,不符合當地實際和需要,就可能“暴食暴飲、消化不良”,結果反而不利於當地發展。
再如,舉辦冬奧需要加強交通、城建等基礎設施建設。這就有一個“科學定量”問題,如何既滿足賽事需要,又避免浪費、節儉辦會?申奧成功了,老百姓對基礎設施各方面的期待值也高了,恨不得一夜之間天翻地覆,而一些領導干部也有“七年工作一兩年干完”的沖動。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尊重辦事規律,尊重發展規律,保持戰略定力。
姜赟:當北京和張家口獲得了冬奧舉辦權后,我們也擔心,如果不能把此時的“轟動效應”轉變為持續的“發展效應”,勢必會消解申奧、辦奧的重要價值。從兩位的思考以及傳遞的兩地信息中,不難感受到一種富於激情又飽含理性的態度,這使我們有理由期待並看好“冬奧效應”。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