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記者 張喆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中國足協主席蔡振華在昨天結束的足球改革發展工作會議上有了新的指示:各地足協要與行政部門脫鉤,但脫鉤不能“一脫了之”,脫鉤不是脫離,各地體育部門對足球的改革發展還有服務和監管的職責,尤其在賽事安保等方面要給予大力支持。而廣東省、廣州市兩級足協將隨風而上,發展方向也符合中國足協改革的整體框架內容。
廣州市走在試點城市前列
主席選舉不排除一步到位
作為國內目前5個足球試點城市之一,廣州市在足協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在今年3月中央公布《中國足球總體改革方案》之前,廣州市政府於去年已經出台了《廣州市足球試點城市工作計劃(2014年~2016年)》,關於廣州市足協的機構改革已經成為當中的重要議題。
今年上半年,廣州市足協已經就協會的改革、尤其是如何與廣州市體育局“脫鉤”的問題進行了充分調研,並向香港足總取經,然后起草了詳細的初步方案。7月初,廣州市體育局把市足協的方案上報廣州市政府,很快就能得到批復。
據廣州市足協秘書長謝志光介紹,廣州市足協的改革方案與日前中國足協公布的方案在原則和大框架上是一致的。市足協在脫鉤市體育局之后將不再具備事業單位編制,原來編制內的人員也將分流,未來進入市足協的工作人員將不再具有行政級別。原來的廣州市足球運動管理辦公室也將變為市足協的秘書處,今后採取民間社團的管理方式,實行財務公開,由獨立的審計機構對協會定期進行財務審計。
在領導機構層面,中國足協目前的做法是:足球中心領導班子成員作為國務院體育行政部門代表進入中國足協工作,在下一屆大選之前不變更。廣州市足協這一步可能走得更快,不排除在與市體育局“脫鉤”之后,直接採取民間社團選舉產生主席的方式“一步到位”。
“去行政化”只是改革第一步
地方青訓體系打造最受關注
廣東省、廣州市足協的負責人都認為,根據目前中國足協的改革方案,地方足協與體育行政部門的“脫鉤”導致的人事變更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地方足協改革將涉及管理體制、運作機制、功能定位等眾多具體深層次的問題,必須逐步而扎實地推進。與地方體育局“脫鉤”后,省市足協的工作依然會接受地方體育局的指導和監管。省市足協將發展吸納更多基層的會員協會,在地方政府的統籌下,與公安、財政、教育、發展改革、民政、國土、規劃、建設等部門協調工作。
事實上,目前國內地方足協改革的各種方案都一致看重對未來當地足球青訓體系的打造。廣東省的“十年規劃”草擬方案中提出,到2017年,在全省建成1000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組建4000支校園足球隊,參與學生達到10萬人的規模,形成省三級青少年足球聯賽格局。同時,擦亮梅州“足球之鄉”的品牌,扶持珠海、佛山、湛江、中山等條件具備的城市,在當地建立省級青訓基地。廣州市足協去年把原來的燕子崗體育場改建為廣州市青少年足球基地。在市足協完成“脫鉤”的改革后,還將與市政府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協調,選址另建一個規模更龐大、功能更齊全的市級訓練基地,原來各區的業余體校未來也將逐步變成區的訓練基地。
日前參加中歐元老交流賽的彭偉國、區楚良、范志毅、馬明宇等名宿均認為,足協在完成了“去行政化”后,須充分利用大量退役專業足球人資源,尤其在青訓方面須“用專業人做專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