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0月17日體育專電 題:有福之州福將至,金秋青運碩果結——專訪首屆青運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福建省副省長李紅
新華社記者逯寒青 劉旸
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開幕在即,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福建省副省長李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經過4年緊張有序的籌備,福建已做好各方面准備,迎接來自全國的青少年運動員,在科學、節儉、高效辦賽理念指導下,努力把此次青運會辦成青少年廣泛參與的運動盛會。
記者:青運會作為國家賽事精簡改革后保留下來的全國綜合性運動會,主要辦賽宗旨是什麼?
李紅:青運會首先是競技平台,通過各個項目競賽的較量,展示青少年業務訓練、身體素質、各個體育項目發展水平等。其次,它是全國青少年交流的紐帶。通過賽事,青少年朋友可以加深了解和溝通、共同學習提高。第三,它還是展現青春文化的舞台。青運會把全國的青少年集中在一起,可以取長補短,集中展現青春風採和各地區的特色文化。
記者:從城運會“變身”青運會,定位上有什麼不同?組委會做了哪些新部署?
李紅:由於國際奧委會設立了專門面向14至18歲年輕人的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了適應國內及國際體育形勢的發展,更好地與青奧會接軌,2013年11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下發通知將“第八屆全國城市運動會”更名為“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該賽會將是我國奧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持完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重要環節,是調動青少年訓練積極性的有力杠杆和重要抓手,更是衡量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為了適應新變化,我們對籌備工作做相應調整。首先是調整辦賽思路和定位。我們學習借鑒南京青奧會的經驗和做法,針對青運會特色,創新辦賽模式和管理方式,把承辦青運會與促進青少年體育健康發展相結合,推動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上新水平。
其次,注重開展青少年文化教育交流活動,對傳播元素、大型活動和組織架構進行調整。重新征集修改運動會口號、會徽、吉祥物等傳播元素,充分體現青少年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精神特質,充分考慮青少年的特點,吸引更多青少年關注參與青運。此外,我們對籌備工作機構的組建及管理機制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增設了文化教育部和青運村文化活動中心等。
記者:本屆青運會如何體現文化教育與體育共融的特點促進文化交流?
李紅:以健康、創新、友誼為主題的文化交流工作是今年青運會的重要工作,各項活動均要求體現青年、運動、文教、地域、兩岸、海絲等特色。我們在青運村裡設立文創小屋、海絲文化屋,為青少年的創意、動手技術、發明創造提供平台﹔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活動和文化長廊,讓運動員在參賽之余感受多元文化的熏陶﹔邀請青運優秀運動員參加演播室訪談,回答青少年提問﹔邀請運動員走進福州體育傳統學校,開展技藝交流﹔組織運動員代表參觀三坊七巷等福州歷史文化場所,其他賽區也將主要圍繞海絲文化、閩台文化、紅土地革命文化開展文化體驗活動。
體育與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現代奧林匹克所倡導的體育是體育與文化和教育的結合,隻有這樣才能使人們在體育運動中,得到的不僅是發達的肌肉、勻稱的肢體、機敏的頭腦,還有健全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社會公德。
記者:如何將舉辦青運會和踐行全民健身理念相結合?
李紅:按照國家體育總局要求,要把加快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列為青運會的辦賽目標之一,利用綜合性運動會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把全民健身這項得民心、順民意的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
我們啟動了“全民健身與青運會同行”活動,利用全民健身日、青運會倒計時2周年、1周年、100天等時間節點,組織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基本建成全民健身體系,健身條件明顯改善,讓群眾從承辦青運會中得到實惠,共享發展成果。
已舉辦的大型全民健身活動包括,全國徒步大會暨十萬人健步行活動、中華龍舟大賽、全國門球公開賽暨海峽兩岸門球邀請賽等。青運會開幕前在福州城區完成103片球場的建設任務。我們接下來還要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和第31屆全球華人籃球賽。
記者:賽事組委會如何實現“科學辦會、節儉辦會、高效辦會”的理念?
李紅:首先,在場館建設方面,按照“能用不改、能改不建、科學建設、長遠考慮”的要求,充分考慮場館在將來如何向群眾開放和場館的市場化開發。第二,合理安排經費,主要體現在開閉幕式不請明星大腕、火炬採取網絡傳遞方式、將已出售還未交付的商品房先作為賽事運動員教練員臨時駐地、低價購買青奧會使用的比賽器材,堅持“能借不租、能租不買”的原則等。第三,加強開支監管,建立了科學的財務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確保各項支出控制在預算之內。第四,提高辦賽效率,從各個部門抽調人員參與青運工作,並建立了人員考評機制,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籌備工作管理網。
記者:福建第一次承辦大型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如何彌補辦賽方面的經驗不足?
李紅:首屆青運會作為福建有史以來承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綜合性賽事,客觀上說,辦賽經驗不足是我們的軟肋。為彌補這一弱項,自申辦成功以來,2012年就成立了福州市執行委員會,組織赴外實地學習考察、邀請教授專家授課、聘請專家擔任顧問、定期組織交流討論、研究工作方案﹔借鑒南京青奧會,沈陽全運會、深圳大運會的辦賽經驗﹔同時承辦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作為青運會的測試賽,不斷積累辦賽工作經驗,及時整改,形成良性提升機制,積極補齊辦賽經驗欠缺的“短板”,持續提高辦賽能力和水平,為舉辦青運會夯實基礎。
記者:青運會將給福建帶來什麼積極改變,會給城市留下哪些“財富”?
李紅:青運會是福建首次承辦的國家級綜合性的體育運動會,是為青奧會、奧運會選拔人才的載體,有“今日青運冠軍,明日奧運明星”之說,不僅是一次體育賽事,也是融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系統的大型社會活動。除了福州市作為主賽區外,全省各設區市均有賽事項目安排。
通過舉辦青運會,我們深刻感受到:首先,有利於提升福建省特別是福州市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其次,借青運會的東風,進一步加快城市建設步伐,一批舊屋區、城市路網、內河得到改造,並加建了一批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登山步道、棧道,各地市容市貌得到較大的改觀,城市鄉村體育設施獲得較大的完善。再次,有利於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們請全國專家針對交通堵塞問題進行會商整治﹔對夜市攤點、渣土車加大了管理力度。最后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市民素質得到提升。福建人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全省上下廣泛開展以青運為主題的各項活動。
福建省委文明辦積極參與“迎青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作為文明單位評選的重要內容。省直機關工委、團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等部門要分別召開“我為青運作貢獻”動員大會並發倡議書,組織省直機關干部、高校師生、共青團員開展迎接青運會的街頭宣傳、志願服務等公益活動。各市縣開展“文明城市辦青運、辦好青運創文明活動”,努力營造“辦好青運會,沒有旁觀者”、“我就是青運會的禮儀使者”的良好氛圍。廣大青少年積極加入到“我是青運之星”、“我為青運做貢獻”等主題活動。可以說青運會的舉辦,對於市民素質的提高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