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兩項起源於北歐,由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組成,在挪威、瑞典流傳很長時間,成為北歐的傳統項目,故又稱北歐全能。1883年被列入霍爾門科倫滑雪大獎賽,20世紀初開始向世界推廣。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1984年以前隻設個人賽,1988年起增設團體賽,僅有男子項目。比賽按跳台滑雪、越野滑雪的順序進行。跳台滑雪初為70米級,1992年改為90米級﹔越野滑雪原為18公裡,1956年起改為15公裡。確定名次的方法原來根據單項成績換算成得分,得分高者名次列前﹔
1992年冬奧會開始有所不同:
①個人賽 第一天進行跳台滑雪,每人跳兩次,以姿勢分和距離分計算總成績。姿勢分由5位裁判根據運動員完成動作的准確性、完美性、穩定性以及整體穩定性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將剩下的3個分數相加,最高分為60分﹔距離分要根據K點距離確定每米分值,運動員的跳躍距離達到K點距離為60分,短於K點距離,將所短距離乘以每米分值,再從60分中減去,超過K點距離,將所超距離乘以每米分值,然后加上60分。兩次比賽的姿勢分與距離分之和為運動員的總分,得分多者名次列前。第二天進行越野滑雪,跳台滑雪成績最好的運動員第一個出發,其他運動員要根據跳台滑雪與第一名運動員的得分差換算成時間差,依次間隔出發,最后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順序排列名次。
②團體賽 跳台滑雪各隊4名運動員依次出發,得分方法同個人賽。越野滑雪時,跳台滑雪成績最好的隊首先出發,其他隊要根據與跳台滑雪成績最好的隊的得分差換算成的時間差,依次間隔出發,各隊的第二、第三、第四名運動員在接力交換區出發,以第四名運動員到達終點的順序排定名次。
1988年起,北歐兩項成為冬奧會比賽項目。(來源:北京冬奧申委)